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老人与海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1

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2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一词多义

①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②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③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④鄙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

4、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5、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②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③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 ,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⑤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⑥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3

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4

《诗两首》

重要字音: 彷(páng)徨 寂寥(liáo) 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

浮藻(zǎo)长篙(gāo) 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

多音字:看守 看见 遒劲 有劲 着迷 执著 装载 记载 悄悄 悄然

重要字形: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追溯 朔风 挑衅 河畔 斑斓 无耻谰言 波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内阅读】

1.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剑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2.对《再别康桥》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 )

A.“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方面写出梦之美,梦之虚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寻梦的描写。

.诗人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把梦具象化,把抽象的诗意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

C.在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离情使诗人陷入沉默。

D.最后一节将“轻轻”换成“悄悄”,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并把浓烈的诗情化为一种潇洒。

3.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4.对《雨巷》这首诗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诗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 本诗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C. 本诗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及其蕴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鉴了古代吟咏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画面,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美。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 5

大堰河—我的保姆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青苔(tā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 麦糟(zāo) 炖 (dùn) 肉

团箕(jī) 凌侮(wǔ) 叱(chì)骂

多音字:瓦菲 菲薄 泥巴 拘泥 漂泊 湖泊 青苔 舌苔

重要字形: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重要词义: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凌侮:欺凌,侮辱。

近义词辨析: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课内阅读】

1.《大堰河――我的保姆》结尾中说这首诗也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意在表明( A)

A.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诗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样的乳儿在感情上的共鸣。

C.诗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D.诗人的感情,融会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一样的乳儿的感情。

2.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 B)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养育之恩。

3. “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D)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4.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 (C)

A.排比 夸张 重复 B.对比 重复 拟人 C.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经典模板_精选范文网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