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高考是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其中的地理考试复杂而繁多。小编在此整理了高考主要的考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1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2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可持续发展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gt;>>返回目录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3
气候分布:
1.温带季风气候:
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北纬35度到55度大陆东岸
2. 温带大陆气候: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特点:降水少,冬季长而寒冷,冬冷夏热
分布:30度到60度大陆内部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3.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南北纬25度到35度大陆东岸
4. 地中海气候:
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控制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30度到40度大陆西岸
5. 温带海洋气候:
成因:全年受西风控制
特点:全年降水均匀,夏季凉爽,冬季温和
分布:40度到60度大陆西岸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4
地理是理科,不是文科,虽然划作文科考试科目,如果一味死记硬背,那是很辛苦的。
基础是理解,理解什么?各种概念的定义!以“等高线”为例:在地图上,将所有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线,即为等高线。1海拔高度——它的表示内容;2高度相同——每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基础原理可以将非常复杂的高等问题一一拆分。所以如果像前年突如其来的“等深线”高考题。就可以套用:1深度,2相同深度。问题就简单了。
第二个基础是读图能力。地理学习两大工具——地球仪,地图。便于携带而言,地图成为更加重要的工具。地图有多少种?每一种怎么读?如果仅仅着眼于高考,那么高考的每一道地理题都是承载在一幅图上的。如果着眼于生活,景区图也好,GPS导航图也好,你会读么?你记得“比例尺”“方向”“图例”才是地图的基础语言么?
第三个基础是关爱地球与人类。前一句话很大,简而言之四个字——“人地关系”!一个地点的地理信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个地点?所有的区域问题,即为将自然环境中加入人类活动。或积极,或毁灭。
第四个基础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用哲学指导科学,这个在国外相当正常的学科方式,在国内被忽略。当然,环境问题,你懂的。那么,在地理里,是如何变化的?两条线:空间,时间。找到两条线,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应该是简单的。
如果这4个基础,能在一个高度弄懂,你的地理不会差。当然,你要说你的地理不好,是因为没有我这样一个漂亮的地理老师,那我只能害羞的在试题君等你啦~~
翻开你的地理书,目录。请你按上面的基础,看一下,教材。
最后一点——读教材!现在高考出题,越来越“返璞归真”教材上原话越来越多。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 5
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
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
27.影响气候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因素;②下垫面因素(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环流因素;④人类活动因素;等。
高三地理考点归纳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