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地理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为了梦想,不停进取,去抓住成功的门环,就有可能叩响成功之门!命运全靠自己掌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热力环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1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2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3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4

(一).交通遗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二)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索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

人口迁移问题必背知识点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 5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将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的演变。

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很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稀疏,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小。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商业网点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多布局在市中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多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三、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因此,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一般,社会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布局的不利影响:

地形、地质条件:山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平原地区土质松软,地基不稳。

气候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交通线路的布局和施工;

暴雨、大风、冻土、风雪、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水文条件: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流量大;沿海地区海水的冲刷侵蚀等都不利于桥梁的建设。

四、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主要从生态、经济、社会方面考虑)

①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②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④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缩小区域经济差异;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⑥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例:粤港澳大桥建设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海洋多风浪、大雾,施工和保障难度大;海洋沉积物深厚,桥墩埋没深度大;多台风;海水盐度高,腐蚀性强。

建设粤港澳大桥的意义: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市间经济要素的流通。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_精选范文网

为了梦想,不停进取,去抓住成功的门环,就有可能叩响成功之门!命运全靠自己掌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热力环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一个关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两种运动”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