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相关文章
学习其实很简单,每天把每科所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要求背诵的内容必须当天会背诵,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试着做做明天的题,不会做的题的知识点明天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听老师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1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2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原始)
高
高
极低
“高-低-高”(传统)
高
高
较低
“高-低-高”
高
低
高
“低-低-低”
低
低
低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线)
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实现的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
⑴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资源条件。
⑵经济因素(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落后→发达)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⑶政治因素:政策(组织性)、战争
⑷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影响变大)、家庭教育、宗教信仰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3
各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4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 5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范文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