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相关文章
在学习后进行的作业部分也要认真仔细,做完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自然,考试成绩就会上升,作业也会觉得不那么难了,就会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不由自主的爱上学习,自主学习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1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东京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烟台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重庆
未来"田园城市"
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协调发展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
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主要影响
影响结果
举例
地形
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
高原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巴西高原
山区
地表崎岖
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气候恶劣
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
城市少,规模小
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
河流
河运起止点
人流、物流量大,货物集散、中转地,变更交通运输方式
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规模较大
赣州
河流交汇处
宜宾(岷)、重庆(嘉陵)、涪陵(乌)、武汉(汉)
河口
广州、上海
运河两端
塞得港&苏伊士 巴拿马&科隆
防卫
半岛
利用天然水域进行防卫
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
波士顿
河曲处
伯尔尼(阿勒)
河心岛
巴黎(塞纳)
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
举例
社会经济因素
举例
交通
驿道
邯郸
政治
政治中心
罗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华盛顿
公路、铁路
石家庄、株洲、郑州、蚌埠、宝鸡
水运
扬州、济宁
政策
特区城市
宗教
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瓦拉纳西
军事
锦州、酒泉、威海、山海关、虎门、横须贺、佐世保、朴茨茅斯
旅游
张家界、黄山市(屯溪)、牯岭
科技
筑波、班加罗尔、中关村、硅谷、剑桥
矿产资源
煤矿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阳泉、淮北、六盘水
铁矿
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贝洛奥里藏特
油田
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阿伯丁、休斯敦
其他金属
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镍)、白银(铜)、自贡(井盐)
住宅城市
波茨坦(柏林旁)
疗养城市
北戴河
工业城市
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
边境城市
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喀什、河口、丹东、图们、畹町、凭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3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4
【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 (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 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 5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