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相关文章
学习地理要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1
1.三大地理知识功能系统
即教材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抓复习根本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复习中努力做到图文结合,把地理的基本要求融为一个整体。
2.在“博”的基础上求“活”
在掌握必要的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用滚雪球的方式把书“读厚”。
例如,复习到气团时就可以和气温、降水、气压、风、等压线、高压脊、低压槽、大气环流、冬夏世界特别是我国气压分布的总格局,以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冷锋(包括快行冷锋、慢行冷锋、静止锋)在我国的表现等一系列问题挂钩进行综合练习,然后抓住精髓的东西去深刻理解和验证。上述问题就是气候要素在不同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复杂变化,这样又把书“读薄”,落实到一个“活”字上了。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理事件的发展有它的共同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规律,有共性也有特性,复习地理材料时要有意识地分辩和掌握它们。
这是对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中、低纬度的垂直高度的气温变化,总的来讲是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度,但是到了具体地点却因纬度、阴坡与阳坡、迎风面与背风面等条件的不同而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各地点气温并不一致,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就是突出的例子。以上的例子如果不具体分析它们形成的具体自然条件,掌握其共性和特性,是不可能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的,当然就不可能灵活运用了。
4.看目录想纲目,看标题想要点
在复习一遍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是十分必要的,用看目录想纲目、看标题想要点的办法可以促使自己去思索、回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5.每天“过电影”
在计划复习的基础上,每天离开书本、地图和其他资料的情况下,用回忆的办法使掌握的知识和图像有脑海中复现,凡掌握了的、理解了的就算“验收”合格,没有掌握和理解的再“回笼”。
6.用空白图巩固地理知识
由于地理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的学习方法已经为学习地理的考生所重视。
亲手画一画,不要注记,在画图及复习时,知道图的内容,把应该掌握的重点图,例如中国地理的中国地形、各大自然区图等用空白方式边复习、边画、边各界,最后在总复习或临考前脱开书和彩图,用自己画的空白图去验收。这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2
为满足高考文综合试卷的知识点需要,在进行高三阶段的地理总复习时,老师会以当年的考纲要求为出发点,对前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分类组合。是以,高中地理总复习具有周期长、内容量大的特点。总复习的时间大约持续半个到一个学期,内容以地理必修课本及选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为主,另附有相关考试题目的练习。通过在有间内的重复记忆,学生得以在程度内完成对知识点的硬性记忆工作,而通过将所学内容压缩处理,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了解需要重点记忆的相关内容。
其次,高中地理总复习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的树立不再沿用上课阶段的顺序学习,而是采用了顺序与插叙相结合,重点知识反复强调的授课方式,而这使得地理复习过程变得更有条理性。举例来说,在高中地理总复习的第二阶段,复习开始以区域分期和自然条件为切入点,通过强化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地理知识。
第三,高中地理总复习还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总复习阶段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富有经验的高中地理老师来说,总复习进度的控制与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原则都是相对灵活的。而这种灵活性正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不同阶段试卷考察中呈现出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与复习方法,确保学生对每段课程中的内容都做到充分掌握。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3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代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代地理的综合情况?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4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较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 5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大全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