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相关文章
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一,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1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
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社会
经济
因素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
历史
19世纪后
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20世纪
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生产
特点
专业化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区域化
发展
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
实行休耕和轮作
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
和研究系统
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小麦和玉米
分布
亚洲季风区
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
1.水热条件优越2.地形以平原为主3.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4.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5.种植历史悠久
1.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
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
1.家庭农场经营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高4.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相同点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2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 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 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 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 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
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
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
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
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
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
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3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①生产规模小;
②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
④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4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 5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