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相关文章
梦想,就像一粒种子,散播在“心灵”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能够开花结果,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大漠,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学习也是如此,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1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2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3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4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记忆 ]
2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 记忆 ]
3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 、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 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措施: 发达国家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 、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8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 下降开始的
10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
口诀:欧 ( 北 ) 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 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
5 、人口迁移的意义 [ 理解 ]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 理解记忆 ]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忆 ]
(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
8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 理解 ]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 记忆 ]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记忆 ]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 、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 、功能区比较 [ 理解记忆 ]
4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记忆 ]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 、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 付租能力 。影响 付租能力 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 , 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
6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 理解 ]
7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 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 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 理解 ]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记忆 ]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 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
中等城市( 20~50 万)、小城市( 20 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 理解 ]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理解记忆 ]
(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 理解 ]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 、 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 1 )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 服务人口 = 门槛人口 (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
( 2 )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 低 ,门槛人口 小 ,为 低级 商品;价格相对较 高 ,门槛人口相对较 大 ,为 高级 商品
2.3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含义 [ 理解 ]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记忆 ]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 、城市化的意义:
(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理解记忆 ]
6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 、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 1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 2 )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 、农业区位的含义:
(1) 农业生产的位置 (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记忆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市场因素 。
4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 理解 ]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 (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 (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 (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水源因素)
6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理解记忆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 专业化 和 地域化
7 、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的结果。
8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记忆 ]
( 1 )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 )自然条件( 3 )社会经济条件
9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 (墨累 - 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记忆 ]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 — 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 记忆 ]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 记忆 ]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 记忆 ]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 记忆 ]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 记忆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 记忆 ]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 、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 记忆 ]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低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 记忆 ]
( 1 )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 2 )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 3 )种植饲料 ( 4 )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 5 )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 、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 记忆 ]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 记忆 ]
(1) 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 记忆 ]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 5
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能资源
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4-5月(华南)6-7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三经典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