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相关文章
被动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导致我们讨厌学习,厌恶学习,一听到要学习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下学期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1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2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重工业为主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3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但同学们要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学习新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否则同学们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学习和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等,还要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要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学习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所学地理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而是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高中地理学习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的重新再看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学们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三、高中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简介
进入高一以后, 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 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 又与政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
一、培养兴趣, 快乐学习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 享受"变作" 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 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 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 这样随着时间推移, 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 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 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 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应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索, 多比较,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学习时要以书为主, 重视教材。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 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会答题思路与答题逻辑。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评价优劣利弊, 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图文结合,"人在图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 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 看图太费时间, 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 经久难忘, 便于运用, 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 枯燥无味, 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 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 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 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在培养自己的地图技能时我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 不要凭空去记、去背, 学会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 能从图上等高线的递变规律中读出地形, 坡度, 进而了解该地发展农业的方向。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注意经纬网定位, 在训练中要求自己能准确找出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会在地图上分析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进而了解农业生产与交通区位。经过这样的训练, 将地图埋于心中, 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脑中的知识就可以在地图上随意地舞蹈。
四、知识联系, 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 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 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 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同时, 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 建议同学们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 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 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 获得天马行空, 汪洋恣肆的效果。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4
西欧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交通发达
最早的工业区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 5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