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对复习和巩固知识很重要,很多高一学生认为历史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1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_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_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_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_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_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_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一历史基本基础的知识点概括4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_”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_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_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2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3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4
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古代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古代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 5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19—1923)
1、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上海)
②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③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④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北伐的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4、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10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后,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西安事变
(1)原因:A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B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D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E张学良、杨虎城强烈的爱国心。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抗日战争的爆发:卢沟桥事变(1937.7.7;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日本侵华罪行:A、大屠杀(南京)、毒气战、细菌战等;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C、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
3、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国共合作抗日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组织多次大会战)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1938.1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5、抗战胜利:1945.8.15
6、胜利原因和意义:
①胜利原因:(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对夺取抗战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援,对抗战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
②意义:
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2)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并迫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舆论压力;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10月,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3)政协会议: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1)爆发: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8个月,歼敌71万余人。
(3)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4)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5)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6)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宗仁拒绝签字。
(7)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