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必修二的历史考试接近期末的时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书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1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

  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

  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手工业的外传

  (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2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

  (3)隋唐商业的发展

  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商业繁荣

  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时期

  ①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北方重要大城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

  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4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 5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一历史笔记重点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必修二的历史考试接近期末的时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书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