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其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学习情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1
利用学生探究实现概念的自然引入: 以概念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在引入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勇于发现,大胆探索的精神。
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可从教室内墙面与地面相交,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实际问题引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2
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物体或图案进行思维空间构建,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自觉地构建多维的立体空间图形和数学模型。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通过让学生做题或者抽象想象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体现出空间想象能力的阶段性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必须要有层次地、阶梯式地进行,由简入繁,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消化教学内容。
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阶段性教学全面地立体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进行正方体的初级变换教学,将正方体从展开到立体再到展开,培养学生的初级空间想象能力。典型的题目就是如何将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组合成正方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各个面的位置又在哪里;其次,进行正方体的连接体的立体教学,给出一个正方体连接体的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想象出该立体图形的具体形状,确定立体图形的各个参数;再次,构建立体图形骨架,分析立体图形的外部框架、内部线条、端点和角度,熟悉立体图形的构建方法;最后,进行多面体、柱体、球体、椎体以及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塑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初级的立体图形到中级的连接体再到高级的不规则立体图形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3
讲解式教学法
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又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式教学法。但是,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探究能力,只有这样,讲解式教学法的使用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运用讲解式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我们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教学语言必须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必须准确到位,精准度必须高。比如学习数的平方时,千万区别2的平方与2×2的不同所在,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见到数的平方就误认为是这个数与2相乘的错误想法。
尝试式教学法
尝试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在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才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教学方法广泛适用于数学教材内容前后联系非常密切、实践性又非常强的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教师在运用尝试式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一是教师出示的数学尝试题目必须与教材中的相仿,类型结构相同,这样便于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二是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时,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进行自学,设计数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合理。三是尝试数学练习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练习的状况。四是学生进行数学讨论时,要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游戏式教学法
此种数学教学法是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在数学课前的练习、新课知识巩固练习环节进行,此法更适用于年级低的学生。
要想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游戏式教学法,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数学课前必须准备好课堂游戏所使用的游戏道具。二是认真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游戏方式。三是注意数学课堂游戏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避免对学生造成厌烦之感。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4
创设有趣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我们的数学课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可亲可近。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新授前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测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石头、苹果的体积吗?”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随处可见,这样就营造出了一种情景,疑问产生了,解决疑问的欲望出现了,学生个个乐滋滋地思考起来,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经常在关键之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趣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真诚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真诚的情感是爱的使者,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相互信赖的桥梁,使教师顺利地实现教育目的。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学生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
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如果学生喜欢那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就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热情。比如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学困生,对他们老师尤其不能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自信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这样他们就会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渐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 5
小学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
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高效的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