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4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①,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②,

  沙暖睡鸳鸯③。

  作 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xiāng)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历经唐朝社会由盛而衰,饱受艰难困苦,诗作大多反映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他擅长各种诗体,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圣”。

  赏 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注 释

  ①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春天一到,白昼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 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

  ③ 鸳鸯:一种水鸟。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常常出双入对。

  译 文

  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

  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其特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读写练习题

  读《惠崇春江晚景》,完成填空练习。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句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 )、( )、( )、( )、( ),动的景物有( )、(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 )来了,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阅读练习题

  1.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第___________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___________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2. 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

  答案:

  1.(本题2分,每格1分)1-3 4

  2.(本题3分)早春(初春)

  示例: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

  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1

  课前预习要知道什么是重点要学的,什么可以一带而过,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关键,一定要有舍有得。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学过的知识,有助于串联新知识,对于掌握的可以一带而过,要重点预习没学的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此外,预习不是老师讲课,没必要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要掌握,如果预习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那课堂上就会很无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预习只要找到学习的重点即可,带着疑问去听讲,效果会更好。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2

  第一周期:氢 氦——侵害。

  第二周期: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有点恐怖)。

  第四周期: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嫁改康太反革命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 硒 溴 氪—— 生气 休克

  第五周期:铷 锶 钇 锆 铌—— 如此一告你

  钼 锝 钌 —— 不得了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 老把银哥印西堤

  碲 碘 氙 ——滴点咸

  第六周期:铯 钡 镧 铪 ——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 钨 铼 锇 —— 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 铂 金 汞 砣 铅 ——白巾 供它牵

  铋 钋 砹 氡 —— 必不爱冬天

  第七周期:钫 镭 锕——防雷啊!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3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的要强。我们知道,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把教材全都领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领会,上课时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具体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学习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少不了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表面看同学们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实际上每个人听讲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没有预习的学生,如果再加上基础差,上课时,要想听懂就很困难了,因此他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预习还可以使你抢在老师前面思索,考查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如何。例如,老师写出:硝酸银和氯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gNO3+NaCl= NaNO3+AgCl↓时,预习过的学生立刻就能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所以可以迅速地在头脑中过一遍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银沉淀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当老师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就可以和老师写的进行对照、检查,看自己想得对不对。经常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4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 5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预习不同与自学,它仅是一种“课前自学”,不要求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如果把预习等同与纯粹的个人“自学”不仅会加重学业负担,而且会影响听课质量,从而导致“过犹不及”的情况产生。

准高一如何高效的课前预习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课前预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学习重点知识点讲解,帮助孩子更好学习!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①,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②, 沙暖睡鸳鸯③。 作 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