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2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1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学会常用汉字270个,认识90个。要求学会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学习积累词语。

3.能熟练地运用钢笔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30篇左右的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5.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

6.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清楚。学写通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2

一是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是分步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三是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四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3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

2.了解提示语的4种用法,在具体的习作中能有所运用。

3.会写连动句,会扩句、缩句。

4.掌握修改病句的几种形式,在习作中自觉修改语病。

5.比较准确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6.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

8.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9.策划相关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总结。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4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我知道,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记得在教学《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要在一节课内上完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怎么教呢?我在早读课时就先检查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提问是很有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是文中的重难点。如,有的学生提的是“小男孩这么喜欢运动衫,他却为什么用运动衫加上一元四角五分来换鞋?”“小男孩付给售货员阿姨的钱还差五分,售货员阿姨为什么愿意卖出那双鞋,并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我对康威先生说:‘吉特勒先生说你的鞋子不能再修了,鞋底全坏了’时,为什么老先生眼睛里没有出现失望的目光?”“吉特勒老人竟然用一只小狗跟那个男孩换运动衫”、、、、、、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说明学生是认真地预习并思考了。这么好的问题当然值得重视且要解决的了。于是谈论、争辩、达成共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都在释疑中得到了解决。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5

“一画段儿”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

“二画圈儿”

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

“三画需认字儿”

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翘舌音儿”

是针对我们口语中平翘舌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地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两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

“五画疑难处”

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儿”

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的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予启迪;有的遣词造句恰到好处,则能给人美感;有的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在读课文时,学生应学会用波浪线“~~”画出这些词句。

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时的注意力往往更容易集中,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并且随时标画出。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妙词佳句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

长此以往,提高了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02

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5篇_精选范文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考试常考基础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点符号 小学常用标点(16种) : 逗号, 句号。问号? 感叹号! 冒号:分号; 双引号 顿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 着重号. 间隔号 连接号(- ~) 专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