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相关文章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1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普及
1、义务教育实施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基础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基础教育更是蓬勃发展。
2、《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实施: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推动下,城乡“以法治教”,普及小学和初级教育的工作进入新阶段。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1、----以前:有效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院系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布局也更趋合理。
2、----时期:严重破坏——----期间,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给中国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3、新时期:优先发展
⑴恢复高考:
1977年秋,----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⑵教育优先发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理顺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⑷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
通过改革,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基础。
⑸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我国已形成多了办学多样、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2
一、东晋的兴亡(南方)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
2.灭亡时间:420年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堂兄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4.东晋未统一全国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
二、南朝的统治
1.南朝:420——589年期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这些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萧衍时,政治腐败,允许部下对地方烧杀抢掠,对经济破坏严重,使得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⑤统治者重视。
2.表现:
①农业:修水利垦荒地;水稻为主施緑肥,小麦农耕和粪肥,也在江南推广。技术上: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出现。
②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3
1.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4.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5.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6.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4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 5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精选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