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一种基本题型,是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体现“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选择题往往令同学们头痛,特别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是苦不堪言。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历史选择题方法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1
1.对等排除原则:
即在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
例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首先排除D选项。A、C选项意思差不多,如果你想选A,就应选C.因为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就是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两个都对,说明两个都不对,就只能选B了。
2.时态一致原则:
即要分析题干中设问的时态,前因型是将来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已经实现的事情。
例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题干中的设问是历史功绩,即历史作用,从时态的角度看是完成时,那么选项应该是戊戌变法运动已经实现的事情。可首先排除B.事实表明,A、C选项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都没能实现,其只起到了D的作用。
3.就近原则:
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
例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解析:教材在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是这样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依据就是结论前的这一句话“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教材对这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列了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是围绕C选项的。
4.感情色彩原则:
一个人或集团的言行总是代表自己所属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就给这个人或集团的言行赋予了感情色彩。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站在对方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的言行,那么这个选项一般不正确。
例4.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中“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感情色彩不对。美英列强怎么会承认作为弱国的中国的平等地位呢?其实美英还回中国一些权利,只是为了团结中国对日继续作战。③也不对,因此答案为B.
5.干肢对等原则:
即题干所包含的范围要与选择肢(选项)所包含的范围大小一致。
例5.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解析:本题可首先排除A、C选项,但大部分同学看不出B、D选项的区别,题干所示这三个年份确实是列强以武力大举侵略中国的年份,也是传教活动猖獗的年份,但题干说的是这三个年份是“民教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民教冲突”不仅包括列强的武力侵略、传教活动的猖獗,还包括其引发的中国人民的反传教活动。B选项只说明了武力下的传教活动,D选项包含了武力下的传教活动,又包含了中国人民的反传教活动,与题干所包含的范围大小一致。
6.第一印象优先原则:
即在凭第一印象选择某个选项后,在不能百分之百认定选错了的情况下,原则上不要改。因为这符合记忆规律,记忆最深的东西,即似曾相识的东西总是最先从大脑中闪现出来。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试卷中的选择题对能力要求较高,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但是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以本(课本)为本(根本)”。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2
1.排序型选择题。
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
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3.叙述型选择题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4.说明型选择题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6.评述型选择题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开放型选择题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3
首先是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有针对性,又可以节省时间。审题时要分析问题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即中心词、提示语和限定语。以2007年高考38题为例,第⑴问: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是提示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是限定语,指的是什么?是中心词。第⑵问: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概括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是限定语。观点是中心词。第⑶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根据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是限定语,指出为什么(原因)是中心词。
第二步是阅读。阅读材料要注意几个字:全、精、拆、画。全,除材料内容本身之外,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可以给考生一些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做出判断。精,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做准备。拆,是分层、分段,主要是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画,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词句做以标记,或用横线画出来,使线索更清晰,以明确把握重要的内容。
第三步是思考。这是一个将题的要求与材料和教材知识整合起来的过程。思考的是如何理清思路,找出答案。而答案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来源于材料、来源于教材、来源于自己。另外,在结合教材思考答案的时候,要注意大处着眼,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即先考虑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然后在考虑其具体内容。同时答案的多少还可以参考试题的分值。
第四步是作答。如果遇到指向不明的问题时应如何作答呢?如2007年第38题的第⑷问: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这种题考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即内容(过程)、原因(目的)和影响(意义)。本题的答案是,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这里包含了内容和原因两个方面。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4
因果型历史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 5
全面感知材料的每一个词
历史在解题的时候材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去答题,这样我们答对的几率就是非常的大的。我们一定要仔细的去分析每个选项,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把材料读好,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有可能会提高。
敏感灵活
我们在答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词是关键性的,我们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每个选项都准确联想一遍,知道这是讲了哪个章节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书中的图片还有一些很小的字,在历史的答题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明确各个部分的构成
我们在平时练习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历史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有哪些主干部分,我们一步步的去分析,了解各个地方的答题思路,知道每个材料的背后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样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能更快的做出答案。
仔细审题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让自己会的题丢分,有很多的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审题不仔细,导致了自己在答题的时候丢分,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快,我们要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快速答题,读题干的时候不见句号不答题,这是我们答任何科目的基本原则。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