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相关文章
东南亚(SE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1
一、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趋”,意为“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意为“像”)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①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
4.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5.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
3.所以游目骋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4.所以兴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7.况修短随化
(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
8.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9.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10.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活用为名词 耳目)
四、一词多义
1.【修】
①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
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①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②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④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3.【次】
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③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
④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⑤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⑥陈胜、吴广次当行
(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4.【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5.【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③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⑥修守战之具(整治)
6.【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注定)
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④期(jī)年之后(周、满)
⑤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五、文言虚词
1.【为】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
②已为陈迹(动词,成为)
2.【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表定语后置)
②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结构助词,的)
⑤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⑥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⑦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
⑧夫人之相与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⑨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3.【虽】
①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②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连词)
②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③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所】
①或因寄所托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②当其欣于所遇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③及其所之既倦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7.【所以】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表方法,以此用来……的)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不能喻之于怀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
④当其欣于所遇
2.定语后置:
①虽无管弦之盛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2.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3.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2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3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
1894年-1895年
〖国家〗
日本
〖背景〗
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目光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远东成为争夺的焦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侵略朝鲜和中国。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涌现出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人物。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结果〗
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
1900年-1901年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直接原因: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联合发动。
〖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
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海海战
〖背景〗
1894年9月,中同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突然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蓄谋已久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迎战。
〖意义〗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直接结果: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总体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仍重创敌舰,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最后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出击,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过程〗
①日军入侵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②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意义〗台湾抗日军民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运动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猖獗(宗教侵略),地方官府袒护,民怨颇深。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甲午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洋教遍布,灾难深重;发生严重旱灾;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山东各地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过程〗
①兴起:1898年,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农民和手工业者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②发展:1899年秋,遭到袁世凯镇压,从山东转移到直隶,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将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
③高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八国联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运动达到高峰。
④失败:慈禧西逃,令清军铲除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运动遭到失败。
〖评价〗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失败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发松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行动盲目。如“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造成了义和团的迅速失败。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在逃跑途中,她下令“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是反帝反封建)
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6.《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内容〗
1.割地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
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设厂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7.《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背景〗
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故名《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①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两北、西南等地区。
②俄英侵略新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过程〗
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除伊犁外),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②收回伊犁:清军收复南疆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80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与此同时,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交涉伊犁问题。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结果〗
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两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9.新疆设行省
〖时间〗
1884年
〖背景〗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一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初年,本意是“新收复的疆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俄国强占中国西北边境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沙皇俄国军队又侵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为巩固边疆,1876年,清朝派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到1878年,收复了新疆大部领土。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上《遵旨统筹全局折》提议建新疆行省。1884年11月16日(旧历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以使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任命刘锦棠为新疆行省首任巡抚。
〖评价〗
新疆建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实现了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
10.“扶清灭洋”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11.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狂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中国,争相吞噬,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内容〗
德国认为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最适合建筑海军基地。1897年,德国派军舰侵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俄国于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还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英国趁机于1898年强租九龙半岛及香港附近的岛屿,又强租威海卫为军港,并宣布广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于1898年4月胁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
〖评价〗
帝国主义在华夺取势力范围,建立军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广州湾的许多沿海战略要地,使中国门户洞开,京畿腹心要地也处于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4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一词多义
(一)实词归纳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③族庖月更刀(一般的)
④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
5、缦
①廊腰缦回(动词,萦绕)
②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
6、尽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是)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二)文言虚词归纳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 连词,表转折。
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其
(1) 代词。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②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朝歌夜弦 (唱歌,奏乐)
5、鼎铛玉石 (当做铁锅;当做石头),金块珠砾 (当做土块;当做石子)
6、楚人一炬 (点火),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7、、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样)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三)数词用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 动词的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六)形容词作动词
1、蜀山兀,阿房出(变秃了)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二)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三)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四)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 5
1.古埃及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国王的陵墓:金字塔。
2.世界上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3.古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4.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
5.伯利克里在位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城邦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政,妇女.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6.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标志: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
7.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8.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
9.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
10.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和教会。
11.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冲突:希波战争(“马拉松长跑”为纪念希波战争的英雄菲迪皮茨)。
12.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和传播。
13.耶路撒冷: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 。
14.三大宗教的共同点:忍耐顺从.平等。
老人与海的知识点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