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1
半截蜡烛
1、本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的线索:半截蜡烛。
2、人物形象:机智勇敢、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热爱祖国
3、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生死攸关、命悬一线、十万火急、火烧眉毛
人物心理的成语:心花怒放、忐忑不安、心如刀绞、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怒火中烧
4、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厄运”的意思是:悲惨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在文中指德军将要发现藏在蜡烛里的秘密情报。 “最可怕的东西” 指半截蜡烛,因为它里面的金属管内藏有绝密情报。为什么是最可怕的?因为当蜡烛碰到金属管时就会熄灭,这时秘密就会泄露,不仅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会结束生命,更重要的是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5、“娇声”的意思是 甜美可爱的声音,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官说话是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才不太会遭拒绝。从她的举动中,我们体会到她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杰奎琳把蜡烛拿到楼上,伯诺德夫人可能在想:危机终于解除了,情报站终于保住了……
6、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从人物的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了解人物。
7、今年(2011年)是二战胜利(也是抗战胜利)65周年。(1945——2011)
8、本课词语:斩钉截铁、承诺、熄灭、厨房、灯芯、楼梯、厄运、绝密、镇定、琳琅满目
摇曳 喝(hè)彩 喝(hē)水
9、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2
理想的风筝
一、课文内容理解
1、功德无量:无量,无法计算;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课文中用功德无量来形容圆木棍,是因为:这圆木棍对刘老师十分重要,不仅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起了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
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形象。课文讲述了与刘老师之间的三件事:谈残腿、写板书、放风筝,其中详写的是:放风筝。赞美了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与敬爱之情。
3、课文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课文的结尾处也提到了“理想的风筝”,含蓄深刻,是因为:这风筝是刘老师那写过无数个粉笔字的手制成的,寄托着他对事业、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4、身残志坚、乐观顽强、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笑 是因为刘老师的故事很幽默,将同学们都逗乐了;酸涩 是因为老师腿有残疾,大家感到心疼、难受;尊敬 是因为尽管老师腿有残疾还那么乐观、坚强,大家都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泛: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当时的心情变化。笑过之余,悲伤、难受之感涌上心头,对刘老师的理解和同情溢于言表。)
6、第9小节: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刘老师追风筝。“笑着、叫着”,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他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7、课后问题2答案:
(1)浮:写出了压抑很久的心情终于不再受拘束,流露出了内心的愉快和舒畅。
(2)漾:形象地表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快乐,他的脸上充满了甜蜜的笑容。
8、省略号的作用:(1)省略(引文、内容)(2)声音断断续续。(3)语意未尽,留下想象(思考)空间。(4)打断说话的内容(或自己的思绪)
9、赞美老师的成语:德高望重、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良师益友、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10、赞美老师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11、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词语
1、多音字:翘 qiáo翘首遥望 qiào翘尾巴 转 zhuǎn转移 zhuàn转动
2、重点词:风筝、连翘花、笑眯眯、蜈蚣、倘若、功德无量、仰仗、气喘吁吁、翱翔盘旋、扶摇直上、翩翩起舞、酸涩、女娲、天穹、喇叭、慈祥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3
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②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④,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⑤,昌蒲被之,青鲜⑥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⑦,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⑧,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 ①渴:指袁家渴。②幽幽:水细流的样子。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④倍尺:二尺。⑤泓:深潭。⑥鲜:苔藓。⑦纡余:曲折延伸。⑧箭:小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长可十许步 可:大约
(2)渠之广或咫尺 或:有时
(3)睨若无穷 穷:穷尽
(4)予从州牧得之 从:跟随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2)风摇其颠,韵动崖谷。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8.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出其幽深、静穆的?
文中写了石渠、石泓、石潭三处景观。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涓涓细流之声来衬
托崖谷的幽静,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写出其给人以静穆、旷远的奇异之感。
附参考译文:
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从下面绕过石头。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倏鱼。渠水又往北曲折延伸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2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疏通石渠后渠中灌满了水。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疏通渠道遇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和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4
1、晒蔫了:因失去水分而萎缩。
2、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3、枫桥夜泊:停船靠岸。
4、霜叶红于二月花:比。
5、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缭绕的地方。
6、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给晒蔫了。
7、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8、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意:含义“深”:深刻。
9、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枫树。对:相伴。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 5
围绕(环绕)格外(分外)映照(照耀)赞美(赞扬)映衬(衬托)
神往(向往)越发(更加)雄伟(雄壮)纯净(纯洁)明洁(明净)
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