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中考辅导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1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

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

二、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增生)、伸长区(伸长最快)、成熟区(外有根毛,内有导管)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3、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的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4、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有机物。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

2、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

3、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4、受精: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2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一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3

(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4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10)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11)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1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13)看不起:鄙夷

  (14)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1)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23)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24)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4)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5)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36)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37)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38)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39)这干系须是俺的干系:责任。

  (40)且睡了,却理会却:且。

  (41)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兀自:尚且,还。

  (42)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逞辩:卖弄口舌。

  (43)也合依我劝一劝:合:应该。

  (44)早是我不卖与你吃早是:"幸亏"的意思。

  (45)卖一桶与你不争。不争:这里是不要紧的意思。

  (46)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吃:被。

  (47)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计较:计策。

  (48)适庖官进鸡汤适:适逢,正赶上。

  (49)修以鸡肋之意对对:回答。

  (50)竟取匙与众分食讫讫:完毕。

  (51)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径:直接。

  (52)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伺:守候。

  (53)操因疑修谮害曹丕谮:诬陷,中伤。

  (54)魏延诈败而走诈:假装。

  (55)操方麾军回战马超麾:指挥。

  (56)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见教:指教。

  (57)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把与:拿给。

  (58)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央及:恳请,请托。

  (59)范进道是哄他。道是:以为是。

  (60)这自然,何消吩咐。何消:不必,不用。

  (61)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相与:结交。

  (62)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63)不以词害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64)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65)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66)挖心搜胆: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67)辍耕之垄上之:去,往。

  (68)苟富贵苟:如果。

  (69)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

  (70)楚人怜之怜:爱戴。

  (7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称王。

  (72)忿恚尉恚:恼怒。

  (73)并杀两尉并:一齐。

  (74)藉第令毋斩藉:即使,假若。

  (75)为坛而盟盟:盟誓。

  (76)比至陈比:等到。

  (77)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加惠:给予恩惠。易:交换。

  (78)岂直五百哉直:只,仅仅。

  (79)以头抢地耳抢:撞。

  (80)秦王色挠挠:屈服。

  (81)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82)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83)谓为信然谓:说。

  (84)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85)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86)度德量力度:估计。

  (87)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88)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89)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90)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 5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词人和词作。北宋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的杰作;元朝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x五世为“x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x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x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21、清代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问答

1、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3、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4、明朝前期加强君主x的措施有哪些?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6、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答:这种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强化统治机构: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x主义统治。

TAG标签: 中考 知识点

中考历史知识点提纲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