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相关文章
来到了小镇,收获了一份纯净的感动。这也是我回归于大自然的真情释放,也是最原始的触摸和灵动,我不知道这样的氛围会触动我多久,但是我知道小镇带给我的是一种永恒,勇往直前劈风斩浪的情境无法抹去。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1
我的家乡是以从事特色文化产业著称的河南省夏邑县火店乡,这里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乡34个村的5.2万居民中就有3万多人从事旗穗、条编、中国结等特色文化产业,尤以宫灯生产最为著名。火店乡虽是一个地处内地的小地方,但在上海、广州、深圳、石狮等商业城市,一提起火店乡这个地名,消息灵通的商家无不知晓。
火店乡看似没有气势宏伟的厂房,也没有高耸入云的烟囱,但当你走进各个村庄的农家小院,却会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个运转有序的家庭工厂。这里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广大购销员为骨干,以市场为纽带,成为了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一方沃土。据统计,火店乡以生产宫灯、旗穗、网穗、排须、条编、中国结为主的家庭院户企业已多达8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有3500多人常年在外从事购销活动,在夏邑邮政局每天发出的数百件邮件中有98%都是火店乡家庭工厂邮寄的宫灯、旗穗、排须等产品。火店乡的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旗穗挂进了人民大会堂,网穗通过香港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刺绣挂进了杭州西湖工艺品商店,花边、排须在南京、上海、广州、温州、常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成为抢手货。随着这些文化小商品的远销,火店乡的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6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年产值达6.8亿元。
火店乡的宫灯制作历史悠久。据当地老年人传说,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率领农民起义时,手下有一个擅长制作宫灯的火店人,每打胜仗,刘邦便命他制作大红宫灯悬挂在军营内外,以示庆祝。刘邦统一天下后,没有忘记大红宫灯带给他的吉祥,更没有忘记那位擅长制作宫灯的能工巧匠,便将他招入宫中封为御灯师,组织人员专门为皇宫制作宫灯。这位御灯师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回到老家火店,继承祖业,开设了宫灯作坊,生意十分红火。从此,火店人制作宫灯的手艺代代传承。
来到火店乡,除了红红火火的宫灯之外,你还随处都能见到喜庆的中国结。就拿邵庄村的村民王美花来说吧,她从1989年结婚后就开始和丈夫从事中国结加工,目前一家人各有分工,她和女儿在家加工生产,儿子在徐州定点销售,丈夫在家负责收购其他村民加工好的中国结,一年下来的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据王美花介绍,中国结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的造型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绳编结而成,造型独特,如果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起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品“套餐”。王美花的家庭工厂里制作的中国结可谓花样齐全,应有尽有,每个中国结还根据其形状和寓意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盘长结、如意结、双钱结、连心结等,以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结已经成为受千家万户欢迎的手工艺品,用处相对广泛。由于距离产地较近,豫东一带农村在结婚时都喜欢在新婚洞房里装饰上一个连心结,以表达一对新人相依相伴、永不分离的美好心意。
条编也是火店乡民间工艺的强项。很久以前,火店乡的条编艺人主要编织条筐、条篮等日常生活用品,但现在已经开始批量各种造型的条编艺术品,作为人们时尚的馈赠品和装饰品销往全国各地。据统计,火店乡全乡从事条编生产的有1500户,每户依靠条编生产增收2万元以上。
火店乡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启示我们,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泥土气息与时代风尚相得益彰,促使火店乡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也使得火店人在追求幸福富足的“中国梦”里生动地表达出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群集的楼房早已把人们的眼睛晃得缭乱,岭南水乡的景致,也就逐渐淡出视野。
诚如朱熹老夫子所云:“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我约上几位文友外出踏青,到杏坛寻找不一样的风景。
坐在车上,走在路上,满眼的水,满眼的绿,还有飘飘洒洒欲断不断的小雨,这就是我要逃避都市的庸脂俗粉、追寻纤巧秀美的意境?
有“顺德周庄”美誉的逢简,虽然没有崇丘峻沟,没有高台曲池,却有绿水斜通、烟村酒舍,更有河边绿树参差掩映,古桥跨接断岸。顺德多古桥,杏坛尤多,占载入顺德文物志的半数,其中逢简的明远桥始建于宋代,几经重建,是顺德现存最长的明代风格梁式三孔石拱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拱纵横砌置,桥栏华板刻有各种浮雕图纹,两旁望柱雕刻狮子,粗面石质的桥面不设台阶,利于车马通行,这在古桥中概不多见。不远处是巨济桥,型制与明远桥相似,因年代较近保存完好。
风细雨曼妙如诗,在乡陌市井中徜徉,自有梦一般的恬淡宁静。只见村舍错落,菜花金黄,拱状古桥有如重负千载的老者,在默默炫示岭南水乡的风貌,这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岁月把乡村酿成了一壶老酒,沉醉其间使人顿生息虑无为的心境,文友们设想脱弃尘累以后,在此“挟清风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或晨早临河而渔,或月夜摇舟听鸟,不是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么?当我们转往一座宽敞精致的“净院”,文友们更是议论风生,都说庵址坐落逢简选对了地方,甚至有人怪想奇思,怅惋自己是七尺须眉,要不,在此蛰居问学著书,想必更心醇气和。
我们笑谈着前往昌教三宅门,途中在古粉村爱日桥下车。据传闻,冬至太阳初升,从桥脚仰望,整个太阳如在桥顶中央,别有一番异趣,可惜我们到得不是时候,无缘验证观赏了。
昌教坛头巷,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榕树下,一群少年在敲鼓舞狮闹着玩,老人则在啜饮谈笑,一副荣辱不惊的悠闲神态。
经指点,称为“顺德大宅门”的古建筑群就在坛头巷内。这座大宅建于清代末期,有3个大门,房门却多达99个,可见规模之宏大。大宅主人黎兆堂是清朝爱国良吏,曾两度赴台湾主政,晚年辞官回原籍昌教修建了三宅门。
大宅本是顺德古建筑的重要孑遗,因未开发成旅游点而为世人寡知。宅内虽未颓然而废,却已凋尽朱颜,沧桑尽染,我们在结构玄奥的建筑群细细寻觅,似有无法穷尽的神秘。文友们感慨古宅游观价值较高,不及早招商开发殊为可惜。
细细想来,杏坛的旅游资源又何止逢简和三宅门?南扼容桂水道的马宁山绵亘马宁、马东和西登,“马宁十二景”至今仍为当地群众喜闻乐道,还有存在过的龙潭土城、逢简和龙潭西汉遗址、马宁唐宋村落遗址等景观,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广东历史上出过九名状元,顺德占其四,杏坛占其二,进士举人不胜枚举,还有清代“画怪”苏仁山,民国著名诗人、学者黄节等人,无不是文星眩目,可见文化底蕴之深厚,不辱“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之名,倘能统摄全盘,有选择修葺那些故居陈列其资料,与自然景观配套,足可使杏坛集优成势打造成旅游大镇,从而找到新的价值向度。
轻风细雨中,一任丝丝凉意拂在脸颊。我们在恢宏壮丽的杏坛广场游逛,看春燕恬静无哗的翻飞,看附近在建的幢幢广厦在草拟新的画图。有学者对人文重建提出“比慢”的观点,文化发展不宜像经济那样“比快”。快了,传统文化的本真形态将加速湮没无存,人文环境也就面目无非了。侥天之幸,杏坛还保留着水乡的古朴风貌,而那些很大程度上是岭南耕读文化的标志,作为依然饱含着生命力的社区和文化载体,就像眼前那场春雨,是中华文明浸润透了的所在。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3
我的爷爷是一名农民书法爱好者,在邻近的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镇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农民书法家朋友。近年每次回家乡,为了让我接受一番书法艺术的濡染,爷爷总要带我到茴香镇走上一遭,遍访书朋墨友。一来二去,我对有“书法村”美誉的茴村镇有了一番了解。
“耕田有闲醉书法,推敲诗联偶栽花。岂知阳春欣白雪,下里乐巴人更多。”这首诗的作者和书写人就是茴村镇的“布衣堂”堂主杨峰,他是个地道的农民书法家,小时候仅上过3年学,却练了50年书法,功夫了得。而且这杨峰大伯还有一大雅好,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村中新事,他在几分钟内就能吟诵成诗,并挥毫书之、广散众人。在茴村镇文化中心设有8间书法工作室,各有其主,多以“堂”、“斋”命名,杨峰大伯就是其中之一。
茴村镇文化中心大院是当地农民书法家的主要活动阵地,这里亭台长廊、花坛草坪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墨香四溢。这座文化中心是永城市重点扶植、示范的文化项目,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投资近百万元,是集图书阅览、书法研习、文艺演出、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讲座、强身健体和青少年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和书法艺术推广中心。当地农民书法家在这里潜心创作,互相交流,并做好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传帮带,为茴村镇“书法专业村”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茴村镇有着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茴村人爱好书法、传习书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出生于1919年的茴村老一代乡土书法家郑效治老先生,在当地享有盛名,他生前在永城一带留下的墨刻甚多,以现存的“汉高祖斩蛇碑”和“彭雪枫将军纪念碑”最为著名。郑老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茴村镇许多中老年书法爱好者大都得到过老人的指点,他当年撒下的书法种子现已开花结果。现在,该村已有8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另有17名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业余书法爱好者有千人之多,乃名副其实的“书法村。”
“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随着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茴村人对书法艺术越来越挚爱,他们不仅要反映乡土生活,写出农民内心的愿景,更要塑造出艺术个性,彰显时代光芒。拙朴纯真的农家手笔,朴实无华的情感表达,夹带着些许乡土味道,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农民书法作品生动地传达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茴村镇上有一个70多岁的黄昌宗老人,每天的工作是骑着三轮车走村串巷卖手工馍,卖完馍回家后便挥毫泼墨。这样一来,在他家厨房,馍香扑鼻,在他家书房,墨香四溢,这就是黄昌宗老人乐在其中的幸福生活,难怪他会心满意足地挥毫赋诗,赞美如今的惬意日子呢:“国家昌盛人民富,文化繁荣百姓欢。脚踩黄泥庄稼汉,手持墨笔创诗篇。”老人的诗虽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众多农民书法家的心声。在茴村镇这个大村子,就有1000多位像黄昌宗这样将书法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农民书法爱好者,他们种地、做小生意是为了生计,而研习书法是为了怡情养心,追求一种更有精神品位的生活。
只有文化的,才是长远的;只有生活的,才是永恒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有名气的茴村农民书法家审时度势,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积极探索书法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链条化发展的新路子。如今,他们的书法作品重在内涵,重在创新,重在提升,重在质量,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不仅提升了农民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的档次,也大大提升了农民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的附加值。近年,在镇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茴村镇书法艺术作品推介中心,年销售产值达200万元。
书法专业村的形成还起到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改变乡村社会面貌的作用。通过开展书法创作、书法交流、书法培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茴村镇打牌赌博、打架斗殴、邻里吵嘴的现象减少了,学习科技、练习书法、锻炼健身的村民增多了,社会风气端正了,治安形势好转了。现在的茴村镇,平安富足又高雅幽静,仿佛正沉浸在墨香四溢的“中国梦”里,生活格外富有诗意。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4
我一直对古镇文化有着独到的偏爱,不知是崇拜古镇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是潜意识里感觉古镇文化本身就是一首充满意境的诗;或许是性情里有一种喜爱幽静的情调,感觉这一种情调也许只有在古镇悠然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于是,无论是对于江苏的周庄,还是对于浙江的西塘,抑或是嘉兴的乌镇,我都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之情,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到这些令自己神往的古镇走上一遭。
案头存有一本天下名镇旅游书,书中图文并茂,较为详细介绍了国内知名的古镇,在众多的名镇之中,像周庄,西塘,乌镇等距离很远,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实现梦想的地方。然而在这一片个性独到的众多的名古镇之中,却有着一个古老充满着明清浓郁文化底色的北方古镇吸引了我,这就是韩城的党家村。韩城的党家村距离我住地不远,乘车十分方便,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六年前我在一个火热的六月乘车前往,实现了自己对于天下名古镇之一韩城党家村的游览。与此同时,我还游览了韩城古色古香的老街,庄严矜持的韩城文庙,最后拜谒了司马祠。这一趟游览回来,我先后写了《游司马祠》《烟雨中的韩城老街》两篇文章,唯独遗憾的是没有写党家村,于是,在自己对于古镇悠久的文化情有独钟的面前总感觉欠古镇文化一笔债。
韩城党家村是北方古镇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不像江南古镇具有鲜明的水乡特点,充满了灵性与活泛甚至自由。韩城党家村布局的风格犹如一本醇厚的伦理书,充满庄重与典雅,仔细品味阅读,好似从书页深处透露出来的都是北方农耕文化的纯朴味道。这里崇奉着的是耕读传家的文化精脉,血管里流淌的是中正平和的儒家观念,门楣题字或是墙上的砖雕无不显示着党家村古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崇拜向往。规矩整饬布局严整的四合院无不显示着封建家庭的权威和尊严,宽大的院落和庄重的正房与两边排列的数间侧房则显示着繁衍旺盛的家族和殷实富有的家族生活。高墙大院是北方民宅的共有特点,喜欢巍峨壮观的门楼也是北方民居的一种特有的装饰和追求。门楣刻字显示主人家族的荣誉或追求,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种竞争的文化氛围。由于崇尚读书的理念非常浓重,故而从党家村里走出了众多秀才,也有不少举人与进士,据统计几乎半数家户都取得了功名。这样的功名成绩在科举时代是全天下为数不多的现象。
走近党家村,石砌的巷道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相得益彰,从完整保存到现在的结实规模都可以显示出党家村人曾经的富有和辉煌。精致的门雕,石雕,砖雕,拴马壮等,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让人可以想到这些都是一些大户人家才可具备的讲究和规模。村中高高矗立的宝塔,坚固的城墙、耸立的看家楼、神秘的泌阳堡以及夹层墙哨门等,让人想到党家村不是一般的等闲人家,也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着严密血统意识,有着严密规划的,有着严格家族制度和组织秩序的一个家族部落,可以想见,没有几百年整饬的家族纪律是不会把整个家族建设的如此完美和坚固,而且历经战乱而不遭兵燹,完美存留到今,这真是民居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富有和殷实的生活也是党家村人重视儒家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这里排列着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以及散发着书香气息的私塾书院,这使得党家村人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书香气息。在这里,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商家等文化交融兼备,使人们想到党家村人是一个善于学习而又兼收并用的家族部落。党家村据说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选址均合古代堪舆之术,是古代风水堪舆之术的集大成者,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舟”形的村落似乎体现着党家村人具有利行八方的商业观念,故这又是党家村人富庶一方的原因之一。来到这里,村民们热情的款待和笑迎八方宾客的态度显示着党家村人继承着先祖和气生财的固有传统。菩萨庙,关帝庙是道家文化的充分体现,可以看出,党家村人在尊奉儒家文化的同时也不会排斥道家文化,显示出党家村人灵活的一面。在这里,四通八达的巷道也有着古时防止兵乱袭击的特点,因而也体现着兵家攻防兼备的文化理念。仔细回味起来,想不到这么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竟然能够汇聚多种文化元素,实乃一大文化奇迹。
现在追溯起来,过去不能下笔,实在是因为党家村文化古韵深厚,意味深绵,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果按一般的游记来写,恐怕又感觉犯了肤浅的毛病;而如果按重要的景点来写,又难免犯了旅游介绍的毛病;这恐怕是我当时实在写不出的原因吧。事经六年,至今回味,只是想把对党家村的印象抽象出来,抓住党家村村落的文化精髓来写,我想这是对党家村古镇文化写作的一个尝试吧。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 5
在甘肃成县丰泉山脚下,有一个叫东罗的小村。东汉时期,这里有经学大师马融设下的绛帐台。五六十年前,这里遍布着神奇美丽的娑罗树。
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这里便搬进了农家书屋,正在酝酿建设村史馆。
村文化广场前的竹林深处,花园步道里有几张石桌,人们正在弈棋。天宇湛蓝,潺湲的河水静静地流淌,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到了晚上,书屋里坐满了看书的农民,路旁一盏盏摇曳檐下的灯火,熠熠地照亮前行者的路。
白墙青瓦,翠竹林荫,卵石小径,小院花树,万家灯火,正应了少年时的期望和预言:我愿意天天生活在这里,面对鸡山,种好庄稼,浇灌菜园,丰收在望,做一个幸福的农民,日子就像蜜一样。20多年后,我看到这个崭新的田园如画的村庄,一条条小巷平坦宽阔,一座座庭院整洁清新,小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返璞归真,正在努力挽救、保留和还原业已丧失的农耕文化、汉文化、西狭文化及民俗风情,我能看到,重建一个桃花源的桫椤村,已渐具雏形。
美的事物在以类集聚,好的乡俗在蔚然成风。花树在生根发芽,应节开花,笑声在随风流传,唤醒耳鼓。过往的旅客,禁不住风景的吸引,停下车来,观摩一个山村的美丽,拍照,留影;农闲的乡亲,在傍晚时分,放下农具,享受一下健身的乐趣,看书,下棋。我一直不相信,已然丢失了淳朴的乡村,冷漠了人心的家园,荒芜了搁置的土地,在东罗,渐渐复苏和焕发新绿。她在蝉蜕般的剧变后,浑身充满朝气,蓄满力量,也许有一天她可以作为西狭颂的后花园,可以成为产业园,我坚信:她有足够的潜力和空间,广阔的市场和平台,来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和城镇化的挑战。
清风习习,是托了鸡峰山翠屏的福,河水清冽,是经了西狭大峡谷的洗濯,泥土芳香,是得了自然四季分明的天赐,庄稼茂盛,是受了天时地利的孕育。
在巷子口,我遇见少年时一个要好的伙伴,他已经摆脱了泥腿子的束缚,放下锄头,当完几年工人现在干起了企业,他摇下车窗告诉我,这里离城不远,将来高速公路一通,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指不定有多大的机遇在等我,幸福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我知道,他通过读书获得了文化上的自信,有勇气在外打工多年后回乡创业。
此去经年,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照彻东罗的村头巷尾,羡慕煞了满天的星光。农家书屋传出的荧光,整照亮农民们的心田。村庄里建起了新房子,拉上了自来水,硬化了小巷道,接通了互联网,群众有了学习读书的爱好,健身休闲的文化广场,绿树掩映的花间小径,通路通车的产业大道,处处四通八达,万家灯火通明,邻里淳朴和睦,可谓今非昔比,化茧成蝶。我感到国富民强的盛景下,民族对人民的关切,社会对民生的反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即便在隆冬的夜,也让我为此而内心烈烈地温煦,犹如万物盎然的春天,一切以葳蕤的态势生长。依稀阑珊的灯火,照见光明,映亮心头。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