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惊蛰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之中,其实每一个生肖属相都有多多少少的担心,因为他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那么关于惊蛰时节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惊蛰的起源,欢迎参阅。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1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2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3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 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 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 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4

惊蛰在历史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据说是因为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一直到今天的生活之中。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 5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 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 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 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惊蛰的起源大全合集_精选范文网

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之中,其实每一个生肖属相都有多多少少的担心,因为他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那么关于惊蛰时节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惊蛰的起源,欢迎参阅。惊蛰的起源是什么惊蛰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