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5篇
相关文章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样,表示着一个季节的开始。也就是说,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1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2
1、迎春
立春时开始进入春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2、打春牛
打春牛,也叫“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的春牛打碎,旨在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咬春
立春时有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取迎新之意,以迎春、庆春。主要是吃春饼、萝卜、五辛盘,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后,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5、立春祭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太岁、土地等众神,拜太岁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3
中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就会开始解冻。立春5日以后,蜇居的虫类就会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立春贴春联日,河里的冰就会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这个时候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就好像是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从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4
板蓝根
如果在立春之后出现了上火的症状,大家不妨通过服用板蓝根的方式来进行改善。板蓝根不太能达到清热下火的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治流行性感冒以及咽喉炎等病症,对于感冒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抑制功效。
黄连
黄连是一味苦味的中药,适量服用可有效清热祛湿,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尤其适合立春上火的人服用。
鱼腥草
鱼腥草的味道比较令人难以接受,但是适量服用鱼腥草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清热下火功效,经常服用还可有效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金银花
立春上火,可以将适量的金银花泡水饮用,以达到清热去火以及解毒泻火的功效。此外,经常喝金银花茶还能有效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引起急性阑尾炎等病症。
<<<返回目录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5
立春这天,民间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清人陈维崧在其《陈检讨集》一书中亦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春’。”
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其实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豆芽等素菜,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返回目录
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