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1
北宋画家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2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bì)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
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3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4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30方里的俸禄。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两件事中的虚伪,在实际验证之前即被一个铁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从而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无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 5
在我国历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古典成语故事范文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