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相关文章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1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了,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经常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并不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衣带水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双方之间相隔的水域,就只是像一条衣带那样宽,这当然只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了,水当然不可能那么窄,但是感情却可以很近。那么,这个成语有没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1.一衣带水什么意思
一衣带水,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ī dài shuǐ,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自《南史·陈纪下》。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一衣带水”从字面上来说,无非就是,一条衣带宽的河面将两者分割开来,形容两者虽然隔着一条河,但是距离也是非常的近。目前用来形容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日本的距离已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几天几夜都到达不了,科技的发展进步,已使咫尺天涯变成了天涯咫尺,物理上的距离在现实中已不是那么遥远。因此会用来形容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
2.历史典故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3.一衣带水的水指的是什么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而偏安江南的陈后主却日夜与妃嫔、大臣们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败坏,民不聊生,并且,陈后主对隋朝欲统一江南的举动,不以为意,认为隋军过不了长江天险。隋文帝想要灭掉陈朝,一统天下,于是就对担任尚书左仆射的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说,隋朝与陈朝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长江的水面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窄,面对陈朝朝政败坏、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身为天下之主,“百姓父母”的皇帝,怎么能重视不管呢?隋文帝认为自己对陈朝老百姓生活状态的好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俨然是把自己当作天下之主,有灭陈之志。
陈后主画像
《宋史·潘美传》中记载道:“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廷商议征讨江南之事,当时统治江南一带的是南唐政权,为了平定江南地区,宋太祖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一同前往,大军进驻至秦淮,当时渡江的舟楫并未完全准备妥当,潘美为鼓励士兵渡江,说出了“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的话,后来,大军渡过了长江,果然平定了江南。
明代学者归有光在《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一文中说:“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鼎,特以六合分为江浦,以为两县,而属之京兆(指当时的南京),盖以畿辅重地,不当为一衣带水所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属于扬州府管辖的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分出一部分,置江浦县(今南京市江浦区),又将六合县与江浦县都改属应天府(今南京市)管辖,六合县与江浦县皆位于长江北岸,划入南京之后,应天府就跨越长江南北两岸了,因为南京是畿辅重地,不应当为一衣带水所隔。
因此,“一衣带水”最早的时候,指的是长江这条河流。
后来,一衣带水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了,形容两地之间虽然隔着江海,但是,就如同隔着一条衣带一样窄的水面那样近,从而,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中间的江面或者海面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海相望,但也可以用一衣带水来形态两国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中国与美国之间也隔着茫茫大海,但为什么不能用一衣带水呢?因为,太平洋太宽阔了,人类现在的交通工具,还不足以让太平洋变得如同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道。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也不可以用一衣带水,因为,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不仅隔着宽阔的海洋,而且中间还有东南亚国家相阻隔,所以,也不能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距离。
中国与越南之间距离非常的近,但因为两国之间的陆地是相连接的,中间并没有被江河湖海所完全阻隔,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越南也不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国与韩国之间也隔海相望,并且距离也不是十分远,所以,也可以说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2
三思而后行
【注音】sānsīérhòuxíng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南齐书·公冶度》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三思而行
【同韵词】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一钵一瓶、师出无名、榜上无名、隐姓埋名、畅叙幽情、遇物持平、泾渭自明、感戴莫名、亢厉为能、......
【年代】古代
【邂逅语】孔夫子出门
【英语】thinkthricebeforeyouact
【法语】bienréfléchiravantd’agir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在鲁国碰壁后,他在离开卫国的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时,对他的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弟子们赶紧把他的言语进行记录
【成语示例】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三思而后行。
【其它使用】
◎老江是个文学爱好者,三十多年前在江永时就写呀写呀什么的,一边捧读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把聂赫留朵夫和渥伦斯基挂在口里说烂了,但是他没有当上托尔斯泰--他那三思而后行的性格使他无法成为一个作家,只是在省电视台当了个部主任。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3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4
衣钵相传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602—675),为了传位,有一次偷偷地跑进了慧能和尚春米的碓房,不言不语,以杖击碓三下,便走了。聪明的慧能已经会意,到了夜半三更的时候,独自来到弘忍卧居的内堂。弘忍早已在内堂等候,见慧能来了,取出衣钵,把它慎重地传授给慧能;宣布慧能将接替他为禅宗六祖。弘忍告诚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果然,原以为可得传衣钵的上座弟子神秀的徒众,便想对慧能下毒手。慧能得了衣钵,连夜逃到南方,在一渔村中隐姓埋名十六年,躲过了神秀徒众的追寻暗算。后来,慧能在南海遇印宗法师,落发受戒传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南禅宗。后来南禅宗势力弘扬,至唐代中期已压倒各派,对以后的中国佛教史影响深远。
这传说未必可信,但衣钵代表法统却是事实。衣主要指袈裟。说起袈裟,有人会与《西游记》中唐僧那宝光闪闪的锦襕袈裟相联系。其实那么珍贵的袈裟只是特例。佛教戒律规定,僧人法衣不许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也不得用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能用青(灰色)、泥(褐色)、木蓝(赤黑色)三色,称为“不正色”。不正色印度语音为袈裟,故佛教徒法衣便以色为名,称为袈裟。然而规定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就是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佛教徒的衣色其实也是很不一致的。袈裟都用长方形布条缝制,有五条至二十五条不等,以五、七、九条为多,合称三衣,又称制衣。佛教徒中还有穿“百:衲衣”的。说到百衲衣,或许有人会与海外曾流行的那种百衲时装相联系。但僧侣的百衲衣与时装风马牛不相及。它是用垃圾堆里或坟墓里捡来的布条衲成的,在许多经文中又称之为“粪扫衣”。百衲衣又相对于制衣称听衣,合称二衣。二衣都表现了佛教清净的观念。中国的僧人在说法或举行仪式时,常穿比较讲究的金襕衣。这也有经典为据,如佛典《景德传灯录》中就有如来传给迦叶金缕衣的记载。这大抵是为了表示佛法庄严,不能视作奢侈。唐代宫廷中的高僧赐紫袈裟,则又表示殊荣,可能与当时高官服紫衣有关。
佛教徒的“钵”是用来解决吃饭问题的。和尚同凡人是一样的,也要吃饭。钵是印度语音译“钵多罗”的省略,它是一种扁圆形、平底小口的食器,与中国原有的盂相似,故有“钵盂”之称。在许多书中,常可以看到记有“托钵僧”的事迹,古印度佛教徒不参加生产劳动,其食主要是靠托钵求布施解决的。中国古代的许多行脚僧的食物,也靠托钵化斋解决。古印度佛教徒的钵有泥制和铁制的两种,按规定不许有讲究的钵,而中国佛教徒的瓷钵、漆胶钵等可算是钵中的“奢侈品”了。
衣食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也必然是佛家的根本,所以寺院都有衣钵阁、衣钵簿、衣钵侍者。又由于佛教规定,教徒手不捉金钱,除衣钵外一无所有。因此长老圆寂后,没有钱财遗产,唯有衣钵可作传授的东西。这样,衣钵也就成了僧团领导权的象征。衣钵相传就等于某一教派或某一寺院最高领导权的授受。所以释迦牟尼要传衣钵给迦叶,弘忍传给慧能衣钵时说得更清楚:“昔达摩来自异域,虽传位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这就难怪会衍出南北禅宗争夺衣钵的故事来了。
当然,现在所说的衣钵相传,已引申出许多意思,原先意思的外延已扩大了。如老师传授学问给学生,师傅传授手艺给徒弟等,都可称为衣钵相传。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 5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范文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