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相关文章
我们要紧随榜样足迹,感悟榜样精神,吸取榜样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榜样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1
宋书声,1928年出生于河北新河。1980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曾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审稿工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
“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
鲐背之年的宋书声向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情形。1942年,那个时候很艰难,华北地区旱灾、虫灾严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存,宋书声选择到自行车铺当了学徒,修自行车。1946年,共产党的部队把他带离了自行车铺,让他有机会进入北方大学学习俄文。大学毕业后,宋书声就被分配到位于辽宁大连的实话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翻译,就在这里,他向实话报社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党员。他在自己的申请书里动情写下:“党为我找到了出路,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党就是我的家,让我感到更大的力量。”1951年实话报社停刊之后,组织安排宋书声到中宣部翻译室工作,后来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在那里,宋书声待了一辈子,直到退休。
用一辈子做一件事
从1949年起,宋书声一直从事俄语、德语翻译工作,主要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除组织领导工作外,他直接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部分卷次的翻译、定稿和审稿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论国家》,重校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第2编(大部分)、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篇重要书信,主持编辑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等。其中,他带领重校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除少数地方需要修补外,一直沿用至今。除了将国外的马列著作翻译至国内使用,源源不断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力量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传播出去,也是宋书声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
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学习翻译研究过程中,宋书声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一生。宋书声认为,在编译局这几十年没有虚度年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精神支柱是什么?宋老说,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二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大学毕业参与北斗系统研发,28岁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担任主任设计师……王淑芳既是两代北斗系统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她见证了北斗的问世,也见证了北斗的成长。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她的北斗“星”路历程,一路走来情怀不变。
投身北斗
农村出身的王淑芳,是靠借钱读完的大学,毕业后本想尽快挣钱还债,赡养年迈的父母,但一次偶然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1994年,北斗工程筹备组到北航招收学生,王淑芳被北斗强军富国的战略意义所吸引。“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两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导航系统还处于空白领域。中国一定要搞北斗!”她放弃了外企工作机会,毅然投身北斗事业,负责北斗用户机研制。当年北航电子工程系108名学生,她是唯一一个报名参军的。
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升空,王淑芳和研发团队开始对北斗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测就是几个小时,他们甚至连伞都不敢撑;瓢泼大雨、鹅毛大雪,这正是测试恶劣天气对卫星信号影响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们也陪着用户机淋在雨中、冻在雪里。
就这样测试了几个月,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王淑芳的心脏频发早搏,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有一次医生让她做24小时心率监测,她却带着监测仪跑去工作,由于用户机发射信号干扰了心率监测,监测仪白带了。但她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反复测试,用户机发射功率由30瓦降到了1瓦以下,测试数据为北斗国家军用标准制定提供了充分依据。
推广北斗
2007年,为推动北斗产业化进程,王淑芳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选择,从北斗导航研发系统转到交通运输行业,牵头实施首个二代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刚转行时,家人很不理解,之前的研发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头起步,从零开始。王淑芳的一番话,打消了家人的顾虑。她说:“世界上两大导航系统,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两个系统几乎同步建设,可是GPS做到了让全世界离不开它,GLONASS却鲜为人知,根本原因是GPS通过产业链来反哺系统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是卫星导航最大的用户,转业交通,就是想让‘北斗’用起来,让她成长,让她壮大!”
王淑芳提到一个细节,她去年参加了张家口市宣化区炸子市街小学、东升路小学的一次校园分享活动,下楼梯时,一个孩子迎面走过来,有些怯怯但却自豪地对她说:“王老师,我爸爸是开大车的,他在用北斗……”王淑芳动情地说:“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感动。以前大家排斥用北斗,现在大家觉得用上我们中国自己的北斗是一种荣耀。孩子的话让我觉得所做的一切特别值!”
情系北斗
王淑芳告诉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在工作之余,自己喜欢写写画画。读书的时候,曾写过诗集,画过“百猫图”,现在也一直保持着这项爱好。“踏朝霞,迎风雪,城际如梭,高铁山间过。野鸟衔枝蓄冬巢,迟暮中年,无暇时光错。”这是王淑芳一次匆匆出差途中写下的词作,大意是感慨20多年的科研生涯,倍感时间珍贵不容错过。“京城五月骄阳照,不知春色好。八方来客为联调,白发青丝笑。他年陌路不相识,星在天间闹。”这首词描绘了王淑芳1998年参与航天某厂模拟卫星和地面联调的情景。
当初为研制用户机,王淑芳结婚十年才要孩子,作为女人,她多么期盼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日子,可北斗系统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她每月至少有一半时间奔波在不同城市之间,根本没精力带孩子。最为重要的是,北斗用户机发射功率没降下来之前,辐射信号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不可估量,为此她也不敢要孩子,而这一等就是十年。“我的同学好多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我家孩子今年才小升初。”王淑芳回忆说,“那时的同事,都不敢要孩子,有一个女同事当时意外怀孕,而且怀的是双胞胎,一般人要是能怀上双胞胎肯定乐得不行,这个女同事却吓得直哭……”
但王淑芳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北斗的成功,为女儿树立了榜样。2017年5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淑芳工作室”成立,工作室logo设计得非常简洁,在绽放的紫色百合花中,有一朵淡黄色的莲花。这个logo的设计者正是王淑芳的女儿,在女儿眼中,妈妈正如百合和莲花一般清新淡雅,她决心做一个像妈妈一样优秀的人。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3
在任何一个民族,榜样都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引领着这个民族的前行。因此,发现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打造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因为如此,当廖俊波以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誓言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亲自批示,党中央更是追授他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由此,他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当前,全党上下和全社会都在认识和了解廖俊波,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如何宣传好廖俊波,讲好榜样的故事,使其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力量,应该成为我们每一级党组织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要使榜样成为“前行中的一尾标杆”。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在他身上具有大多数普通党员群众所不具备的品质,例如廖俊波“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以干事创业、造福百姓为最大快乐”,这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要求,说起来不难,一天两天做到也许容易,但是要把它作为内心的追求始终坚持在每一项工作当中,“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榜样的高尚之处。讲好榜样的故事,就是要总结好榜样的事迹,凝练好他的品格,在人们“前行的道路上树立标杆”,指引着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要使榜样成为“内心深处的一汪甘泉”。榜样的高贵品质是人们学习和模仿的标杆,但是他又不能离开群众太远,成为不可企及的目标。我们的榜样,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榜样,就在人们中间,他的故事是滋润人们“心灵的甘泉”,使大家感觉到榜样是那么的亲切。就像廖俊波一直深入他所服务的群众当中,带头深入贫困村蹲点调研,“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这样一位和群众在一起的党员干部,群众并不会觉得他遥不可及,他的举动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而我们讲好廖俊波的故事,就是要使全国的党员群众认识一个“鲜活的廖俊波”,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可以向他学习,都可以成为廖俊波那样高尚的人。
更重要的是,要使榜样成为“春天里的一粒种子”。廖俊波走了,但是他那共产党员的精神和品质留给了我们,仿佛是一粒“春天里的种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精心培育好这颗“种子”,使廖俊波的精神品质在更多人身上“发芽、开花”。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是要做好榜样的宣传,更要从环境和制度上着手,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学习。正如党中央的表彰决定中所要求的,“要把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纳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与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结合起来,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人学习廖俊波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学习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他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4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坐标。曾经,我们以学习雷锋为榜样。如今许多榜样,也正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徐本禹是一个榜样,他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一卷美丽的教育图画;刘翔是一个榜样,他用一面奔跑的旗帜,将崛起的中国形象深深烙刻在世界的视野。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位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曾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播撒一种榜样,我们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没有什么比师德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了,没有什么比师德的榜样更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了。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口气在说某一个学生时,我们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最后我用刘俊萍老师书中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演讲:我乐意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学生生活幸福、成长快乐。同时我也在发展着、成长着、快乐着。我愿意用坦诚的爱心培育坦诚的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以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和辉煌,师生如伴同成长。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 5
印春荣,现任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司令部副参谋长,曾是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普洱边防支队的缉毒英雄。自1998年以来,他参与缉毒量创公安边防部队之最,平均每3天破获一起贩毒案件。2017年7月28日,习近平亲自将“八一勋章”挂在印春荣的胸前。
从军医岗位走上缉毒一线
印春荣出生在云南边境地区,这里与东南亚“金三角”毗邻,从小到大,许多因毒品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时常发生在他的身边。太多的人间悲剧,让印春荣疾“毒”如仇。1982年,印春荣高中毕业后毅然报名,希望成为一名公安边防缉毒战士。可他没能实现上缉毒战场的梦想,而是被选拔当上了军医。16年后,他凭借自己行医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终于得到一次“卧底”机会。那是在1998年10月,时任保山支队龙陵大队医务室军医的印春荣意外得到一个线索——有毒贩要转手一批毒品。他激动地找到龙陵大队的大队长,汇报了这一线索。当时缉毒人手紧张,根本抽不出人手去查这个线索。“不如让我去吧?”印春荣对大队长说道。看到大队长还在犹豫,他再次说:“我觉得我能行!”最终,他的坚持打动了大队长,大队长同意让他乔装打扮,扮演一个买货的老板与毒贩联系,打入贩毒团伙内部。
在这次缉毒行动中,成功抓获毒贩两名,缴获海洛因将近十公斤,印春荣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1999年初,印春荣正式调入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普洱边防支队,走上了缉毒第一线。
在生死线上与毒贩斗智斗勇
多年来,印春荣不断变换角色,有时是出手阔绰的“大款”,有时是失魂落魄的“马仔”,周旋于形形色色的毒贩中。他凭着非凡的胆略和过硬的本领,数十次面对毒贩枪口,30多次乔装打入贩毒集团内部卧底侦查。2002年5月,他乔装成“马仔三哥”只身与毒贩见面,对方不仅枪不离身,还有保镖护卫。面对不利局面,他与毒贩斗智斗勇,最终将毒贩引入包围圈。2003年11月,印春荣扮成“老板”的“小弟”,与两名毒贩一起去见老板“耗子”,他与两名毒贩同吃同住19天,先后开车辗转于昆明、贵阳、广州、东莞、深圳等3省7市,与“耗子”苦苦周旋。一路上,毒贩困了睡、饿了吃。而印春荣只能瞪着眼睛熬,饿了啃几口干面包,渴了喝一点矿泉水,困了抽支烟撑着,生理和心理都已疲惫至极。经过反复较量,印春荣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将“耗子”诱出抓捕。
在缉毒战线上,印春荣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一个穷凶极恶的毒贩面对警察的拦阻检查,眼看罪行败露,一边歇斯底里地大喊着,一边驾车冲卡,疯狂逃窜。那时,印春荣闪冲上去,一手死死抓住车门,一手与毒贩争夺方向盘。他的双脚被汽车拖在地上,鞋子都磨烂了,鲜血直流。车内毒贩猛击他的面部,他忍着剧痛就是不松手,直至把毒贩擒获。
用大爱与大义守护家人
印春荣断了毒贩的财路,境外贩毒集团悬赏100万元人民币,扬言要报复印春荣以及他的家人。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对家人打击报复,每次休假回家,印春荣都会选择深夜才进家,之后一直待在屋里,不随意抛头露面。结婚二十多年来,印春荣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家庭生活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到他妻子肩上。一次,儿子生病、岳父住院,印春荣的妻子请假带着生病的儿子到昆明照料老人。当时,他正在昆明办案,几次从医院门前经过,都没去看望。妻子得知后一时很不理解,后来才知道,他是怕家人被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而盯上,既可能导致案件侦办失败,也可能给家人带来伤害。直到那时,妻子才真正了解他一直从事着高度危险的工作,也逐渐明白丈夫的大爱与大义。
印春荣也有柔情的另一面。“算一算,与毒贩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妻儿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英雄,一提起家人,满脸愧疚,眼睛有些湿润……印春荣说,每次办完案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妻子和儿子做顿饭,给他们洗几件衣服”。
“我们在边境多查一克毒品,多抓一名毒贩,百姓就少受一份害!”这是印春荣的坚定信念。
讲一段榜样故事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