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其他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士,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几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字家的名人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1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着作《海国图志》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地理概况,他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变法,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赋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2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3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4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历曾涌现出许多名医。扁鹊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鹊年轻时跟随师傅学医,非常用功。他学成后医术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神医”。

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见到齐桓侯,通过观察,扁鹊知道齐桓侯生病了,就对他说:“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肤里,如果耽误了,病情将会加重。”

齐桓侯不相信扁鹊的话,说:“我没病。你们医生贪功好利,总想靠医治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医术。”

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齐桓侯,他真诚地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疗会加重。”齐桓侯不高兴地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疗后果会很严重。”齐桓侯仍觉得扁鹊在骗他,没有理会。

五天后,扁鹊再见到齐桓侯,他转身就跑开了。齐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边的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以前齐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赶紧跑开了。”

不久,齐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没一个医生能治好。临终前,他后悔地说:“要是听扁鹊的话该多好啊!”

扁鹊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气色、闻气味、问病情、把脉,为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 5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历史名人故事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士,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几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字家的名人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