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其他故事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榜样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1

故事发生在一个居民住宅楼里。

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这里建了个垃圾箱。从此,这里的卫生状况就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到了夏天,就蚊蝇成群,臭气扑鼻,令人不堪入目。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你离三步倒过去,随风飘飞,他离五步撒出去,天女散花。半天不到,赃物便延伸到了路中心,行人虽然牢骚满腹,也只好踮起脚尖屏住呼吸快步通过。

终于有一天,墙上出现了一行字:请上前几步倒垃圾!措词很和善。可是没用,乱倒垃圾的现象依旧。

一天,人们发现墙上的字改了:禁止乱倒垃圾!态度比较严肃了,语气是命令式的。可是十几天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好转。

于是墙上的字换成了:乱倒垃圾者罚款100元!口气变得很威严,好像极具震慑力。可还是没人理睬,依然乱倒,依然狼藉。

后来出现了一行骂人的话:乱倒垃圾者是猪狗!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书写者既忍无可忍又无可奈何的窘态。可是谁会买你的账呢?反正你也没亲眼看见谁在乱倒,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事情虽然不算大,却令人揪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也没想到,今年以来情况居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再没有人在这里乱倒垃圾了,周围也再找不到一点儿脏物,墙上那条改换了多次的标语也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这和一个人有关,他住进了这栋楼里。这是一个什么人,有这么大能耐?他不是政要,不是名人,不是劳模,也不是哪里派来的卫生监督员,他是一个年届花甲的普通老人,而且是个盲人。自从他和老伴儿住来之后,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走30米去倒垃圾,奇怪的是,他总能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

有人问他:“大爷,您双目失明,怎么能把垃圾倒进箱里去的?"

他答道:“开始也倒不准,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数了。”

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好一个“我心里有数”!

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数。盲人想得很简单,也很坚定:垃圾是应该入箱的,否则就会脏了环境。所以他每天默默地数着脚步,一步一步,开始由老伴儿搀着,后来独自摸向垃圾箱,准确无误地将垃圾倒进去。

但是人们的善心和良知又往往会受某种外来善举的影响而被激发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着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2

再苦再难,其美多吉的邮车都得翻山越岭、爬坡过坎,为什么?往大了说,是使命、是信仰,是让人感动的执着和坚守;往具体说,“是从小的梦想,是喜欢的工作”。超越了自我利益得失的“算法”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言行准则,从自身行为对社会、他人和公众带来的“收益”角度去考量“盈亏”,就意味着本身沉浸在巨大的事业感、使命感和道德感中,就不会感到外在环境和生存条件的艰难困苦。因为最初一念的“初心”正是在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风雨无阻的使命必达中得到了历练、证明和醇化,成为感人肺腑的一种人格力量。

这样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其美多吉身上,也体现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的“热心人”郭仕华身上,体现在为了“跟着忠富干,保证有钱赚”承诺、在乡村大地和果农们一起打拼30年的裴忠富身上,还体现在其他每一个道德模范、“四川好人”、“中国好人”身上。他们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不是在说教,更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倾心交流,如同我们身边多年的老友,娓娓道来而又真挚感人。那些动人的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动人的密码恰在于此。

道德模范事迹巡讲报告,是社会精神文化场域中的“良币”,能够促进社会风俗醇化,能够改变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古人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及“学然后知不足”,在道德模范事迹巡讲这件事上显得尤为恰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榜样是可学习可赶上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无数青春少年怀揣教师梦,成为乡村教育的接棒人。每个人从最感动时开始行动,一切更美好的事物就可能被创造出来。

每一次听报告,现场观众的掌声或者泪水,以及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都在为一次次嘉言懿行蓄势,关键要看走出会场之后的行动。时间将用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去验证我们在每一次珍贵的感动之后,会以怎样的形式去让文明素养成为一种习惯,会让道德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会让我们向身边的榜样和先进人物看齐,让心灵里阳光明媚、让身边人温暖如春。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3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6月15日下午,第7期青海中青班党支部举行了主题为“榜样的力量”的党性教育专题活动。学院院务委员、培训部主任张生新全程参加并作总结点评。专题活动由班主任李娜和班党支部书记、曲麻莱县县委书记董晋林主持。

专题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观看“两优一先”“两学一做”专题节目《榜样》。这个专题片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讲述了受表彰的部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的先进事迹。虽然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这些优秀共产党员都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信仰和坚守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共同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每一位学员。

这些人和事离大家并不遥远。榜样就在学员身边,就在学员中间。青海是一个高海拔、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一个典型的艰苦省份。很多基层干部工作任务繁重,常年超负荷运转,学员们身边就有着许许多多值得学习的榜样。观看完《榜样》纪录片后,专题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员代表讲述身边的榜样。

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纪委书记袁文是一名新入警的领导干部,加入公安队伍后时常为奋战坚守在公安工作一线的普通民警所感动。她讲述了西宁市社区女民警十年如一日亲情助学的感人事迹。

青海果洛州政府副秘书长周太以“可爱的上海人”为题,结合丰富的视频和大量的第一手图片,讲述了上海援青干部在高原地区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与几十个体现上海质量的援助工程一样,援青干部鲜红色的冲锋衣、满柜子的安眠药瓶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一直留在青海干部群众心中。

青海果洛州委政法委副书记索南才旦讲述了与“法治燃灯者”邹碧华在果洛法院共事时的生动事迹。激励学员们学习他敢于担当、直面困难的改革情怀,学习他一心为民、甘当孺子牛的公仆情怀,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

青海海西州文体广电局局长李天林则讲述了用心守护青海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者跃进的故事。跃进投入毕生精力从事青海蒙古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海西州以及青海省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通过学员代表的讲述,大家更真切地了解了奋战在青藏高原的优秀干部,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和洗礼。在分享学习体会时,一位学员谈到,“我一边观看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榜样的力量是什么?榜样的力量像惊雷,发人深省;像导师,给人启迪;像春雨,滋润心灵。这次党性教育课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对精神的补钙。”另一位学员说,“参加这次党性教育活动,内心受到深深地触动。榜样无时不在,榜样就在身边。这些榜样虽然平凡、普通,但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共同的特质:信念坚定、为民务实、贡献担当,是每位党员可学可比的榜样,将成为我今后学习的标杆。”

张生新对大家的发言作了总结点评。她认为,观看《榜样》专题片,聆听身边榜样的事迹,在内心感动的同时,更要多做一些理性思考。每一位领导干部作为榜样,应该具有三种力量:一是思想的力量,要以思想深入群众,使精神的力量转变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要调节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三是情感的力量,要用对事业的激情和热爱,激励我们不断进取,推动事业不断进步。

最后,由支部书记领誓,青海中青班全体学员再一次重温了入党誓词,再一次重温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的追求和信念。

在组织上入党,只是人生理想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在思想上完全入党,应该是每位党员不懈追求和艰辛跋涉的终生目标。而加强党性修养,重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正是思想上完全入党的必由之路。此次活动是培训部紧密结合学员对象和班级实际开展的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课。通过看榜样、讲榜样、学榜样,激励大家继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砥砺奋进,成为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榜样。

活动得到全班学员的一致好评。学员周学武在班级微信群中写道:“人人付出努力,个个从中受益,也是党性教育的初心吧!虽然同学们都不擅长伶牙俐齿地做演讲,但内心深处都感受到深深的感动和震撼。这是一次成功的党性教育课,效果超乎我的想象。为班主任团队的精心策划点赞,为张主任的精彩点评点赞,为同学们的真情实感点赞!”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4

李元敏,新疆伊宁县胡地亚于孜乡盖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从一名农村妇女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从村里的一名致富能手到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的当家人,她将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改造成“民族团结先进村”“社会稳定和谐村”“村风文明示范村”……一路走来,村民们都对这位“女汉子”村支书肃然起敬,亲切地称她为“杰米拉”(维吾尔语,意为“美丽”)。

临危受命的“领头雁”

李元敏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从横贯村里的吉里格朗河南岸嫁到北岸。她从一头牛养起,逐渐发展成养殖产业,又承包土地种大蒜、地膜土豆和玉米。李元敏和丈夫勤劳致富,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日子过得富足。然而,盖买村是伊宁县有名的“后进村”,村“两委”班子软弱,经济发展缓慢,人心也是一盘散沙,李元敏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0年,乡党委找到曾当了7年村委会委员的李元敏,希望她能够挑起村党支部副书记重担。于是,李元敏走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岗位。后来,她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委会一毛钱都没有,还欠着9万多元外债,连火炉都是摆设。上任第一天,‘杰米拉’是从家里背着煤来的。没钱买纸和笔,她自掏腰包。”一位村干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让全村人能过上好日子。”面对这个“后进村”“空壳村”,李元敏下定了决心。

敢碰硬的“女汉子”

李元敏是个快人快语、做事泼辣的大姐。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李元敏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刚一上任,就处理了2名向群众索贿的村干部,劝退3名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和考核推荐组建村干部队伍,对有能力肯干事的村干部各用其能。“她干事很有魄力!”村民吾乎兰姆·司马义说。经过一番整顿后,村干部作风切实转变,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其实我的学问不高,但是我知道,咋样给老百姓能办事。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我们就要敢说、敢抓、敢干。”李元敏说。她坚持和男同志一起值班、一道巡逻,带头包巷联户。她克服多年糖尿病的折磨,始终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李元敏事事亲自上阵,时时冲在前头,一年穿烂了五六双鞋,她用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干好村里的每一件事。

盖买村的贴心人

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了解到,李元敏从小就随家人从山东省牟平县来到这里,跟维吾尔族小伙伴一起长大,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村里人还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称她为美丽的“杰米拉”。

身边的群众遇到困难时,李元敏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帮助他们。这些年来,帮助过多少村民,她自己都记不清了。李元敏开商店时,发现买合布里赞病了,与丈夫骑摩托车把她送到医院,垫付了500元的医疗费。李元敏还掏钱为买合布里赞的两个女儿置办了嫁妆,主持了婚事,还帮买合布里赞为她的丈夫办了丧事。2005年,很多村民想出钱盘下李元敏的商店,但她却把开了15年的商店免费送给了村里的单身母亲吾乎兰姆·司马义。邻居家的小阿曼古丽生病,她连续奔波两三天,为她募集8500多元治病钱。村民陈善英患小脑萎缩不能自理,丈夫又车祸去世,李元敏不仅送她去养老院,还把她女儿接到自己家里照顾。

提起李元敏,村里人竖起大拇指:“这个书记不简单!心里装着百姓,才会为百姓办实事。”李元敏带领的盖买村“两委”已成为村民真正的主心骨,盖买村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 5

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行程40多万公里、足以绕地球10圈……与许多年轻人不同,1980年出生的贺星龙从卫校毕业后选择回乡当村医,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初心

大宁是山西出了名的贫困县,乐堂是大宁出了名的贫困村。贺星龙回来前,村里没出过一个专业医生。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贺星龙12岁时,最疼他的爷爷去世了,那时爷爷才50岁出头,一场重感冒引发了肾衰竭。

“如果及时治疗,爷爷肯定能活下来。”从那时起,贺星龙就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

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贺星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

三年后,成绩优异的贺星龙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医生。

守护

每年腊月,贺星龙都是村里最忙的人。村民们讲究“正月不看病”,“老病号”要赶在年前把病看了,把药备上。

对贺星龙来说,除夕夜出诊不只一次。因为那句“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他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风里雨里,随叫随到。

山大沟深,村落分散,明明看见了羊群和炊烟,找到窑洞却要翻山越梁。每次出诊,贺星龙都要往摩托车上绑上“三件套”:自制的医药包、蓝色药箱和一根长扁担。在摩托车无法通行的地方,那条扁担是用来挑药箱和医药包的。

最多时一天要出诊30次!长年劳累和生活不规律,让他落下了一身病,摔伤擦伤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摔得差点儿没命,一位大婶扶着浑身是血的贺星龙,心痛得直掉泪:“你这个娃,究竟有多急的病人呀,连自己命都不要啦?”

每到过年,在外务工的人总喜欢到星龙家里坐坐。“平时我们顾不上,老人孩子你就替咱多招呼着。”一句“替咱多招呼着”,贺星龙把它看作信任,当成责任。

“老人们眼神不好,也记不住,我就给他们把手机设定好,按一个键就能拨通我。”说话间,贺星龙有些“小得意”。

扎根

其实,贺星龙很缺钱,每年的行医收入不过万元。为了补贴家用,他家养了两头驴,四亩旱地上种点玉米和向日葵。妻子靠在县城打工的收入,勉强维持两个孩子上学的开销。

但这些年他免去的出诊费、医药费和不好意思要的账,加起来少说也有三四十万元。有人劝他,好歹收点汽油钱啊,有钱不挣,不是傻子吗?

“当年要不是乡邻们帮衬,哪有我的今天?”贺星龙说,要想挣大钱,当初就不会回来。

他开药都选最便宜实用的,有的药只要三两元。一来二去,上门送药的都不愿到村里来。“太贵的药老百姓哪用得起啊!”贺星龙赶紧陪着“说好话”。

贺星龙已经好几年没添新衣服了,开摩托车店的同学送他几身工服,他就倒换着穿,破了就补一下,衣服上满是粗粗的针脚。妻子陈翠萍狠狠心花了200元钱给他买了件新棉衣。

“没想到,他一出门就送给了上村的残疾五保户。”当时陈翠萍有些生气,但很快就想开了,丈夫就是这样的人,心软着呢。

村里13户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是贺星龙主动照顾的对象,免费治病不说,还时常捎一袋面,带几个馍。过年时,还会请他们来家里吃顿团圆饭,添件新衣裳。

村里留守老人多,大事小情都喜欢找贺星龙。平时,他作为村里的年轻党员,带着大伙引水、修路、栽果树,村里的事儿样样离不开他。

“逆行”

2003年,贺星龙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多年不见的同学,有开诊所的,也有在大医院上班的,生活体面。而他就像个“外星人”,衣着简单,面容沧桑。

有同学数落他死心眼:“当年让你到城里发展,你非要回山窝窝当医生,自己受苦不说,你对得起老婆孩子吗?”

贺星龙百感交集,无言以对,躲进卫生间哭了。聚会还没结束,他就悄悄离开了。

妻子心疼丈夫,自然明白他的心思。“当初嫁给他就看他人老实,对病人都能这么好,肯定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可还是有两次吵得差点闹离婚。”陈翠萍说。

2008年,丈夫瞒着她借钱在黄河边上买了两孔窑洞,想作第二诊所。陈翠萍知道后火冒三丈:现在年轻人都到城里买房子,哪有回村买窑洞的呀?

2009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陈翠萍费了好大劲在城里谈妥了一间门面房,准备“逼”丈夫进城开诊所,同时方便照顾孩子。可贺星龙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夫妻俩为此吵翻了天。

后来,不知是谁把这件事传开了。乡亲们着急了,贺星龙一天就接到了十几个挽留电话。索堤村70岁的郝芳花甚至走了6里山路来找他。老人哭着抓住贺星龙的手:“娃呀,你可不能走啊,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谁来管咱呢?”

一旁的陈翠萍见了,抹起了眼泪。她又何尝不理解丈夫呢?村里老人多,离了谁都行,可真离不了星龙这个医生。在打工照顾孩子的同时,陈翠萍一有空就回村帮丈夫一把。

“我问自己,人活着到底图个啥?这里穷人多,需要帮助的人更多,我走了谁来管他们呢?咱是一名党员,大家都看着哩!”贺星龙说,“在老百姓跟前,咱算是有用的人;出去呢,普通人一个!”

回首当年从城市到乡村的“逆行”,贺星龙说不后悔:“钱是没挣下,但咱活下了4000多乡亲,值!”

榜样的故事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榜样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榜样的故事1故事发生在一个居民住宅楼里。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这里建了个垃圾箱。从此,这里的卫生状况就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到了夏天,就蚊蝇成群,臭气扑鼻,令人不堪入目。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你离三步倒过去,随风飘飞,他离五步撒出去,天女散花。半天不到,赃物便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