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室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家风故事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1
家训是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赵氏家训十条:
敦孝悌 睦宗族 力本业 慎交游 和兄弟
训子弟 上勤俭 戒争讼 遵法律 禁非为
作为赵家的一分子,我们时刻不忘祖训。我们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上有和蔼可亲的奶奶,下有七岁学童。奶奶今年85岁,爷爷三年前去世了。老人有四个孩子,二男二女,四个孩子都分别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每逢周末、节假日,全家十几口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在家里我们始终坚持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原则。
率先垂范,做儿女的楷模
爷爷奶奶退休前是人民教师,处处为人师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中精打细算,用之有度,真心待人是他们的处世态度,他们能够与邻里和睦相处。正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父母的言传身教,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
互相尊重,坦诚相待
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对夫妻之间都做到互敬互爱。尽管每对夫妻之间由于各自在不同的环境生长,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摩擦,但是大家都做到了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做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在生活中大家都能做到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同事、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尊重老人,孝敬父母
在对待长辈方面,我们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我们总是把好吃的菜往老人碗里夹,让老人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只要有时间,人们都会陪老人外出观光旅游散心。为了让老人身体健康,我们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有空的时候经常陪老人聊天,家里的活大家抢着干,不让老人累着。正因为如此,老人也同样关爱、体谅我们,尽心尽力地帮着照顾孙辈,如今孙辈也一个个成长起来了。我们由衷地感谢老人的付出。
全心投入,重视品德教育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大家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民主,常与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要热爱国家、尊重老人、善待他人,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人。在学校,我们要求孩子要尊重老师和同学,要努力学习;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爱护兄弟姐妹;在公共场所,要求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幽默、善良、有主见的品性。
勤俭节约,发扬社会公德
为了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家也倡导这个活动。平时的淘米水就用来浇花浇树,保护了环境又能够清新空气,可谓是一举两得。能够回收的东西都要收集起来,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垃圾,为环保做贡献。洗手时按时关掉水龙头,不开无人灯,这样一来从水费、电费上节约能源资源。我们始终相信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我们是世界上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我们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我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因为爱所以幸福。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2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
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
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3
1942年,35岁的托马森已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市一个小有名气的园艺工,他曾受邀为很多大富翁的花园做园艺护理,并且颇受好评。
5月,一个叫杜卡斯的助理找到托马森,也想让他为老人的花园做园艺工。老人今年63岁,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休闲时光只做两件事:,一个是散步;一个是拉小提琴。而且,老人小提琴拉得不错,从6岁就开始练,算是童子功。
一天,托马森正在为草坪修剪,突然从花园中传来小提琴悠扬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爱好音乐的托马森顺着琴声望去,只见一个老人正在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心无旁骛。
托马森禁不住驻足聆听,听到酣处他微微闭上眼睛享受着,突然他睁开了眼睛,上前对老人说:“先生,您是不是有个音调拉得太高了?”老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托马森,疑虑地想:“看这个园艺工的穿着打扮如此粗俗,没想到竟然懂音律。”
想是这么想,但老人并没有言语,继续拉琴。但是,一段时光之后,老人的疑心越来越重,总觉得小提琴拉得走调了。老人索性停了下来,兴致盎然地和托马森讨论起来。
一个星期之后,托马森再次来老人家修剪草坪,完成工作之后,老人拉着托马森的手说:“我根据你的推荐,苦练了一个星期,你看这次拉得怎样?”说完,老人熟稔地操起了琴弓。
“这次没有跑调,但有个节拍还是拉得不算理想。”听完演奏,托马森直言不讳地说。老人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表示虚心理解。俄而,老人亲切地说:“你还有什么指教吗?”这时,托马森好像意识到有些不妥,愧疚地说:“先生,我对音乐也是一知半解,您还是去找专业的音乐人才行啊。”
老人笑了笑,说:“我以前找过专业人士,但他们都是夸奖我拉得好,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提出如此中肯意见的,我真要感谢你才对,你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真正的朋友。”
托马森被老人捧得臊红了脸,羞愧地说:“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虽然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感觉人只要真诚就必须能找到朋友。”
是啊,一个人只要真诚就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之后,托马森和老人成了挚友,每个星期都要来老人的住所切磋琴技。托马森也明白了,这个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个月后的一天,助手杜卡斯对爱因斯坦说:一个政要要来拜访您。爱因斯坦摆摆手说:“让他下次再来吧,我已经有约了。”不一会儿,只见托马森拿着园艺工具走进了爱因斯坦的院子。
再之后,因爱因斯坦的性格有点孤僻,他去世后,关于生活方面的资料寥寥可数。1979年,在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一个叫托马森的老人根据回忆,撰写了一本新书,书名叫《一个园艺工和爱因斯坦的故事》,书中披露了爱因斯坦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没想到成了畅销书。
书的扉页写道:人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显赫还是卑微,只要真诚就能找到知音,愿天下的人都真诚相待。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4
从前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也有叫刘向,字彦昌),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三圣母(也叫华岳三娘)是玉帝的外甥女,二郎神的妹妹。她美丽善良多情,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漫舞,消磨时光,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她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俊丽、温柔、安闲,刘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可惜这只是一尊没有情感知觉的雕像。刘向怀着深深的遗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这个书生多么英俊倜傥,文采斐然,他对自己满怀深情,而自己又何尝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尝不爱恋他呢?可是,一个是上界仙女,一个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缔结姻缘呢?目送怅怅离去又依依不舍的刘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静了。她沉吟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后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恩爱无比。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二人十八里相送,难舍难分。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华岳三娘却遭难了。原来,这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宫大办蟠桃会,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真情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一身正气,毫不畏惧,况且她随身还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称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自己的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将宝莲灯偷盗而去。这样,可怜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暗无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长大后,渐渐懂事了,知道了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三娘。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向也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叹气摇头。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家,去找母亲。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母亲在哪里呢?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凄厉痛苦的哭喊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娘和苦命的孩子鸣不平,可是却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将沉香带回自己的洞府。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刻苦认真的学习本领,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变。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母。大仙念他人小有志气,赠给他一柄宣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娘亲,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荡,百感在心。她知儿子已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况且二郎神还盗去了宝莲灯,儿子哪能是他对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云里雾里,刀来斧往,山里水里,变龙变鱼;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捣,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仙姑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一个孩子,太无情无义了。于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终于回到了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整整十六年,受尽了苦难的三娘才重见天日,她与儿子紧紧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后来,二郎神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向和他们的英雄儿子沉香全家团圆,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充满神话色彩,表达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可贵。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也有称华岳三娘)是玉帝的外甥女,美丽善良又多情,爱上了汉代士子刘彦昌(也叫刘向)。三圣母有一盏“宝莲灯”保护着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忽然有一天,二郎神从“宝莲灯”的闪光中发现了他们。为了维护天规,二郎神将三圣母压禁在华山下。三圣母磨难中产子沉香,托婢女灵芝连同宝莲灯护送予其父刘彦昌扶养。刘彦昌遇难途中遇王英,二人成婚,又生一子名叫秋儿。沉香与秋儿情同手足,一日于学堂读书时,沉香不慎误伤了同侪秦官宝,因此逃往深山中,山中有位热心助人的长耳大仙,眨眨眼睛跺跺脚立刻就有妙点子,长耳大仙赐沉香神釜并告知其身世,引领沉香寻母至二郎神庙与舅二郎神展开一场激烈的奋战,凭藉着救母的信念,终于持神釜力劈华山救出母亲。最后,三娘、刘向和沉香全家团圆。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 5
徐水是当时全国最早兴办人民公社的样板,全县240多个农业社合并为 “一大二公”的一个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并规划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周总理离开徐水时,在站台同前来送行的当地领导干部们一一亲切握手。
1958年,全国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运动。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二年级,9月上旬,系党总支抽调我到河北徐水县帮助办报。
徐水是当时全国最早兴办人民公社的样板,全县240多个农业社合并为 “一大二公”的一个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并规划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10月初,我离开学校从北京来到徐水,在新创办的《徐水报》编辑部工作。这是一份四开周双刊小报,后改为隔天一期,总编辑是县委宣传部长,我负责改稿、写评论、采访重要活动。
当时的徐水如日中天,全县到处弥漫着大跃进的亢奋气氛。县城里车水马龙,参观的人群蜂拥而至;农村中粮食高产“卫星”满天飞,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势如排山倒海。“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新闻层出不穷。从1958年10月份开始,全县实行全民供给制,不分干部、工人、农民,不论老人、妇女、儿童,30多万人的吃、穿、用,都由人民公社包干,全部生活用品按规定的标准统一发放,人们过上了“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的“共产主义”生活。
但是,自进入冬季以后,徐水的经济形势却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尽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舆论声势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我从下乡记者们那里听到了农民对集体食堂吃不饱、冬季取暖
缺煤的抱怨正与日俱增。就连县委机关食堂的伙食也出现了变化。我初到徐水时,干部食堂里的主食还能吃到玉米面窝头。到了11月初,主食全部变为红薯了。副食品方面,每顿除了萝卜白菜以外,没有别的蔬菜。至于食油及肉类,更是难得一见。当时县委公布的统计数字是,1958年徐水的农业取得了丰收,粮食产量较上年翻了一番,全县涌现出的高产“卫星”有400多个,但是,丰收年还闹粮荒?群众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正当人们议论纷纷、对公社的前景感到困惑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来到了徐水。
那天是1958年12月25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周总理乘坐的专列驶抵徐水车站。他在河北省委、保定地委和徐水县委领导人陪同下,深入徐水农村视察。我作为《徐水报》的记者,当时紧跟在总理身边,自始至终采访了这次视察的全过程。
周总理一再地指示徐水县委第一书记说,要好好学习刚结束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坚决刹住“浮夸风”、“共产风”,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在商庄、大寺各庄周总理走访农民家庭,看看屋里有没有安锅灶,摸摸炕头暖和不暖和,了解食堂的饭菜吃些什么。周总理的一言一行,给当地干部做出了榜样,使大家深受教育,同时,拨开了许多人头脑中的“共产主义”迷雾。
在视察大寺各庄的间歇,周总理忽然转身问我:“你不是本地人吗?”我很惊讶总理的锐利眼光,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来徐水帮助办报的”。总理接着又对我说:“最近中央有决定,大跃进期间抽调出来的大学生,一律回校复课。”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对一个普通大学生如此关心,怎不令我由衷地感佩呢?
当天下午4时许,周总理结束在徐水的视察后返京。陪同视察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们到车站送行,当总理与大家一一握手话别时,他扭头发现专列最后一节车厢前,有一些人忙着往上搬东西。总理立刻将县委第一书记叫到跟前问道:“那后面的人在干什么?”县委书记回答道:“我们把白洋淀出产的活鱼和鲜藕,给总理带一点回北京去!”周总理听后脸色一沉,语气十分严肃地吩咐说:“赶快搬下去!”总理远远地看着,已经搬上车的东西全部卸了下来,然后才肯登车。
周总理离开徐水时,在站台同前来送行的当地领导干部们一一亲切握手。我作为记者,这时已经完成采访任务,便自动地退到了人群后排,和其他工作人员站在一起,远远地目送总理登车。然而,周总理同前排的领导干部们握手之后,竟转身绕过人群,特地来和后排的当地工作人员们握手,一个也不落。当我第一次和周总理温暖、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时,双眼里不禁泛出了感动的泪花。
人生感悟故事分享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