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一份好的复习提纲是有效率地复习的前提,但是提纲往往很难整理得适合于全面,想要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复习提纲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1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上地幔比较复杂,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地下2900千米~5000千米深处为外核。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5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硅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4)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远看是山 ,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藏族的传统服装 藏袍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长 皮 厚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 身 健 ,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低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雅鲁藏布江 谷地,东部的 湟水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温凉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 青稞 、 小麦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 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平顶碉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3
预习是对课本新的学习内容最初的自主探究。通过预习,可以发现哪些知识可以通过个人探究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哪些知识难以理解。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有的放矢,明了课堂上学习上的侧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同学间的讨论予以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时切忌走马观花,最好边读边标注。例如,在重点文字下加“下划线”,对疑难问题打“问号”,对通读一遍就能理解的基础知识标“对号”等等。读文字要结合相应的地图,或看课本图,或看地图册,或两图一起对照看。每读完一段,在脑海里简单的勾勒一下,做到图文互换,知识定图,这是成功预习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三读”、“四到”、“五边”:即简单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点内容慢慢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书,边查图,边思考,边归纳,边标记。读书时一定别忘了时时对照地图。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听课不是单纯的用耳,还要动口、动脑、动手,适当地做些听课笔记,这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记一般做在课本适当位置上,笔记内容要有使用价值,要简明扼要,自己能看明白即可,不要耽误听讲。笔记最有价值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讲课时,一般会把本课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总结,以板书的形式条理化展现出来。这是笔记最基本的内容,可以写在每课课题的上面或右侧,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2.各节的重点、难点。在专心听教师讲课时,对于老师讲授的重要知识内容,应该随时在课本文字相应处用自己“固定的符号”加以标注。
3.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有些知识课本中没有,教师进行了延伸,这时,更应该听好并做好笔记。例如初一的同学在学习“判断方向”时,教师一般会拓展到“两极地区特殊的东西方向判断法”—北极按逆时针自西向东转,南极按顺时针自西向东转,就需要随时在“方向”这一段旁边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巩固。
笔记不要光用文字来表示,对于较难的知识,如果能以简图的形式画出来,那会更利于知识的形象掌握。
可以设想,如果你是听课认真并善于思索的同学,笔记内容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你是上课易走神的同学,做笔记至少可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而且课后以笔记为线索来复习地理知识,无疑是全面巩固知识的有效办法。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要读懂地图,首先要掌握必要的地图基础知识:识记不同的图例,会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会根据不同情况定方向,会看地势高低,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等。其次还要做到会获取地图信息:位置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示意图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4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x月25日世界土地日
x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3中国的水资源
x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修跨流域的调水工程。x黄济青x水北调x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有必要兴修水库。x江(2个)x河(3个)x本途径是。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
、、和 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
最大盐场,南方最大盐场 ()。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 5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卷及答案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