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相关文章
学习从来无捷径。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作为主科之一,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1
一、直角三角形
1、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或∠1=∠2),
E⊥AC,PF⊥AB
∴PE=PF
2、线段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
求斜边,则 ;求直角边,则 或 。
②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分别计算“ ”和“ ”,相等就是 ,不相等就不是 。
4、直角三角形全等
方法:SAS、ASA、SSS、AAS、HL。
5、其它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如图,在 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CD= 。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 ABC中,∵∠A=30°,∴BC= 。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
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如图,在 ABC中,∵BC= ,∴∠A=30°。
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在⊿ABC中,∵E是AB的中点,F是A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EF‖BC,
二、四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求n边形的方法:
2、中心对称:(在直角坐标系中即关于原点对称,其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得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会画与某某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会辨别图形、实物、汉字、英文字母、扑克等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3、特殊四边形的判定
①平行四边形:
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A=∠C,∠B=∠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CD,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或∵AD‖BC,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5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OA=OC,OB=O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2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不,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则a+cb+c;2、若ab,c0则acbc若c0,则a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1、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8a,求a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分解因式
一、公式:1、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3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4
学好初中数学课前要预习
初中生想要学好数学,那么就要利用课前的时间将课上老师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初中数学课前的预习是要明白老师在课上大致所讲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和方便初中生整理知识结构。
初中生课前预习数学还能够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课上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不会出现溜号和走神的情况。同时课前预习还可以将知识点形成体系,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学习初中数学课上是关键
初中生想要学好学生,在课上就是一个字:跟。上初中数学课时跟住老师,老师讲到哪里一定要跟上,仔细看老师的板书,随时知道老师讲的是哪里,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什么。有的初中生喜欢记笔记,在这里提醒大家,初中数学课上的时候尽量不要记笔记。
你的主要目的是跟着老师,而不是一味的记笔记,即使有不会的地方也要快速简短的记下来,可以在课后完善。跟上老师的思维是最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你明白了老师的分析和解题过程。
课后可以适当做一些初中数学基础题
在每学完一课后,初中生可以在课后做一些初中数学的基础题型,在做这样的题时,建议大家是,不要出现错误的情况,做完题后要学会思考和整理。当你的初中数学基础题没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有点难度的提升题了,如果做不出来可以根据解析看题。
但是记住千万不要大量的做这类题,初中生偶尔做一次有难度的题还是对数学的学习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没有什么好处。同时要学会整理,将自己错题归纳并总结,
数学是由简单明了的事项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所以,只要学习数学的人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并同时记住其要点,以备以后之需用,就一定能理解其全部内容.就是说,若理解了第一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二步,理解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三步.这好比梯子的阶级,在登梯子时,一级一级地往上登,无论多小的人,只要他的腿长足以跨过一级阶梯,就一定能从第一级登上第二级,从第二级登上第三级、第四级,…….这时,只不过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故不管谁都应该会做.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 5
【直角三角形】
◆备考兵法
1.正确区分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掌握常用的勾股数.
2.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应注意以勾股定理为桥梁建立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
3.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题中是否含有特殊角(30°,45°,60°).若有,则应运用一些相关的特殊性质解题.
4.在解决许多非直角三角形的计算与证明问题时,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5.折叠问题是新中考热点之一,在处理折叠问题时,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注意折叠过程中,线段,角发生的变化,寻找破题思路.
【三角形的重心】
已知:△ABC中,D为BC中点,E为AC中点,AD与BE交于O,CO延长线交AB于F。求证:F为AB中点。
证明:根据燕尾定理,S(△AOB)=S(△AOC),又S(△AOB)=S(△BOC),∴S(△AOC)=S(△BOC),再应用燕尾定理即得AF=BF,命题得证。
重心的几条性质:
1.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重心的坐标是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即其坐标为((X1+X2+X3)/3,(Y1+Y2+Y3)/3);空间直角坐标系——横坐标:(X1+X2+X3)/3纵坐标:(Y1+Y2+Y3)/3竖坐标:(Z1+Z2+Z3)/3
4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5.重心是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的点。
如果用塞瓦定理证,则极易证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初二数学下册湘教版知识点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