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物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2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201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1

根据我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总结了一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

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一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会教死书,只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二、充分了解学生物理基础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把握不好,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员质量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经常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备课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能力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注重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经常遇到探究实验,教师要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2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和毫克(mg)

1t103kg103g103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质量叫天平的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义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1)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2)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

(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1)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4、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F1+F2

(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F1—F2(其中:F1>F2)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3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4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

倒、正放、缩虚、实

u>2f倒立缩小实像f

f2f幻灯机

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5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201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201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