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1

课题名称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科 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2011-9-30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学历史,一些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对专业知识积累的太少,要掌握生产力等概念,难度较大。我运用漫画生动展现生产力的进步,给学生一个初步概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本课采用故事导入,利用漫画、图片、小故事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资源 都江堰平面图、教师自制课件、形式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故事导入 明确目标

1、“立木为信”的故事(课件中视频或学生讲述)

提问:“立木为信”让谁树立了威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言必行,行必果)

导入新课: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这要从生产发展说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活动2 二. 自主学习 获取新知

1.学生们拿出预先发的学案,通读教材,根据导学提纲,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填空题,对知识进行梳理,并圈点课文。(8分钟)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疑难。(教师穿插在各组观察,询问,指导)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学提纲,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显示答案。(对学生掌握的一律不讲。对于疑难,教师及时予以点拨) 教学活动3 三. 合作交流 理解运用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组漫画,提问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位农民,请问你会选择里面的那一种来提高你的劳动效率?为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动脑筋 “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得到推广?”

3.、多媒体显示图片:《二牛抬杠》学生思考回答: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候牛耕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或多媒体视频《都江堰》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2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钟)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最显著成效的就是商鞅变法。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12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立木为信”故事演讲(人数:一位同学)

2. “牛耕与人耕对比”表演(时间:一分钟;人数:七个同学)

3. “奴隶主的诉说”(人数:一位同学)

4. 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人数:五位同学)

课前复习

1.春秋 的著名霸主有哪些?

2.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侯国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最主要的有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

教学过程

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咸阳南门前竖起了一根木杆,在 北门前的商鞅坐立,一位士兵手持赏金。

一位士兵大声的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的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的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由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便看到的此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问明事情后,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壮汉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的议论了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独学完成导学案。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

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

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

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

二、著名的都江堰

板书:都江堰

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37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

教师引导

板书:私田的出现

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

教师接着奴隶主的话说:你们说说,奴隶主现在很难管理奴隶,很多奴隶无心耕田,联系我们实际想想怎么让奴隶主有收入,而奴隶又愿意干活?

这田地的主人是奴隶主,所以奴隶主就变成“地主”,而租种土地的奴隶有了一些自由,也转变成为 。这就是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不过,还没得到国家的承认,于是奴隶主又来诉苦了。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旧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

为何如此有效呢?

教师引导并总结:一方面是前面学生讲的“立木为信” 的故事,取信于民,这也启示学生要成功就要“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是秦国老大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封建的落后局面,所以支持商鞅变法。

我们从短剧和变法的内容看,可以知道旧群臣反对这次变法,因为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请大家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给我吗什么启发

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培养学生学会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谈话引导法 3、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只有变革才能富国强兵。战国时期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过渡】: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看生产发展的一大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回忆: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人们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演示课件。

过渡:春秋时期有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情况有了怎样的变化?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出示图片复习: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呢?(第37页动脑筋)出示问题,并提示学生,可与石农具、青铜农具相比较,也可以参考这一段史料,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学生回答】: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

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

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

【教师总结】:同学们答得很好,是的,铁农具之所以能较快的推广,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教师讲授】: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先看两则材料,出示课件,问:请同学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 5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半学期我做了一次统计,我带班级共有学生41人,有许多家长是渔民长期在外,将孩子委托给祖父母管。二是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好,致使有一批学生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四是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大多数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由于义务教育,有部分基础极其薄弱的孩子升入了初中,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学习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六、设计思路:

本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切入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以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图片资料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人物为标杆,激发学生的正气、品格、以及勇气等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