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1

“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和“麻沸散”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2

1.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它必须建立在牢固的背诵上,如果没有扎实的背诵,即使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诵却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背诵效率呢?首先,应坚决杜绝整堂课布置完背诵任务后,教师就撒手不管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恐怕连10分钟的效率都达不到。其次,我采取把当堂背诵内容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节课的背诵内容把它分为5段,每一段规定学生在5~10分钟内背完,同时在每一时段之前,先有教师或学生将要求背诵的内容加以分析,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完成背诵后再由教师或学生互查背诵效果,这样的话就把一节45分钟的无聊背诵课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时竞赛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复,虽然学生当堂已经完成背诵,但是往往会在背完后出现反复,为巩固记忆效果,在每次背诵下一课的内容时,我往往会给学生5分钟的巩固时间,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现象。

当然除了进行短时背诵,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趣味历史、史学新发现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由于所复习内容相联系的趣味性较强,一两分钟的小讲演可消除其复习一段时间后的疲乏,同时又能再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2.抓住重点写一写。虽说历史很长,知识点繁杂,但是作为初中历史,结合考试要求与每年热点,仍能抓住一些基础和重点知识,加以整理和精炼后再交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到头来两头皆空的结局。当然这需要多位老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幸而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充分借鉴他人的成果再加以自己的改善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这一成果可以有老师直接印发给学生,也可让学生进行听写归纳,前者为学生节省了更多的复习背诵时间,后者却可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查漏补缺。在听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记下,而自己熟悉的可以略写或直接不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复习状况,让自己的复习效率越来越高,需要背诵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增强它的成功感,并且还可以加强其错别字的训练,尽量避免许多学生会背不会写的现象。

3.精选习题练一练。基础知识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否则会背而不会做仍是空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在基础背诵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后,解题训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其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专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力与拓展题)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3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反映的节日是春节。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00年。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4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 5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顺天应人(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主要原因);

  ③正确策略;④重用人才。

  2、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内容: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意义: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军事—北修长城拒匈奴,南通灵渠平百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和漓江(珠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③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①时间:公元前209年;★

  ② 地点:大泽乡;

  ③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④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⑤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⑥结果:失败。

  ⑦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农民起义:

  ①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战:

  ①时间:为期四年;

  ②结果:刘邦战胜。

  ③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1.千古一帝(功):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局面;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扩大疆土,为国家做出贡献。

  2.暴君(过):他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论: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2.汉初经济状况萧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汉朝统治。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提出)★★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亡教训。

  2.内容:

  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含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2.基本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劝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①政治:接受主父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

  (作用:彻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培养了儒学人才。)

  ③经济: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五铢钱),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

  三、评价汉武帝:地主阶级政治家。①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创立察举制,选拔人才;击退匈奴,经营西域,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最终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四、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秦皇汉武”的作为、对后世的影响

  (1)秦皇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统一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

  (2)汉武是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政治、经济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完成大一统;出使西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第一个盛世,也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公元9年,王莽推翻西汉,建立新朝。

  2.公元25年,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建立汉朝,都城定在洛阳。

  3.光武中兴出现在汉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的原因(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办贪官污吏;③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时期:东汉中期以后。

  2.危害:朝政腐败,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败。

  三、黄巾起义

  1.原因: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结果:失败。

  3.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两汉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之举。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