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
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平定准噶儿部、回部贵族叛乱准噶尔: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上半叶逐渐强大。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康熙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平定叛乱的意义:重新统一了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对西藏的管理措施:
①历代.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五世.受到顺治皇帝接见,五世班禅受到康熙接见。
②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
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伊犁将军:管理整个西疆。
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
避暑山庄:专门供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的地方,有台湾的高山族。目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作用:对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2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B、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
②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和西方同时产生,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并严重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C、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3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4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甲骨文与青铜器】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 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