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生物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实也一门非常有趣的科目,初一的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生物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1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2、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类人猿中与人类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4、类人猿和人的根本区别是:(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半直立行走,人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不同,类人猿一般不会使用工具,人可以制造和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类人猿大脑不够发达,人的大脑很发达,并且产生了语言

5、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露西),她生活在约(300万)年前,她下肢骨粗壮,说明是(直立行走)

6、从森林古猿到类人猿的进化顺序是:森林古猿→环境变化→下地生活→使用天然工具→直立行走→使用简单工具→使用复杂工具→脑逐渐发达→产生语言→原始社会文明

7、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1.2人的生殖

1、人的生殖主要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2、睾丸的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

3、卵巢的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

5、生殖过程:精子→阴道→子宫→输卵管(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分裂)→胚泡(在子宫内膜内分裂分化)→胚胎(在子宫内继续发育)→胎儿→分娩

6、胚胎发育到(第八周)出现人的形态。发育到第(38周)发育成熟

7、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脐带和胎盘)跟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8、分娩: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1.3青春期

1、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是(身高突增)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加强(3)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3、男性女性除性器官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各自特有的征象,即第二性征

4、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独立意识增强(2)有一定依赖性(3)性意识开始萌动

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2、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蔗糖、淀粉、麦芽糖等;馒头,大米,红薯,土豆

3、脂肪:备用能源物质;肥肉,大豆,花生

4、蛋白质:构建和修复身体(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必要时提供能量;奶,蛋,鱼,瘦肉

5、重量相同的糖类、脂肪中,(脂肪)含有的能量最多,(糖类)次之

6、水: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

7、无机盐: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组成细胞的成分

钙:佝偻病,骨质疏松;奶类,豆类

磷:肌无力,骨痛;瘦肉,豆类

铁:缺铁性贫血(铁参与合成血红蛋白);血液,肝脏,鸡蛋

碘:大脖子病,小孩患呆小症;紫菜,海带

锌: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鱼类,蛋类

8、维生素:不参与细胞构成,不提供能量,是小分子有机物

夜盲A,肝脏、鱼肝油、胡萝卜

脚气B,牛肉,谷物

坏血C,西红柿,黄瓜等新鲜的蔬菜水果

佝偻D,鸡蛋肝脏

9、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胡萝卜等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10、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在太阳系经紫外线照射,人体内的胆固醇可以转化成维生素D

2.2消化和吸收

1、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可以不经消化就被吸收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3、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4、消化道最膨大的部位是(胃),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是(小肠),的消化腺是(肝脏)

5、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 (2) (3)

唾液 √ 无 √

咀嚼 √ √ 无

搅拌 √ √ 无

淀粉含量 无 较多 较少

颜色变化 不变蓝 深蓝 浅蓝

6、消化腺及其功能

消化腺 消化液 功能

唾液腺

(分泌唾液)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分泌胃液) 胃蛋白酶,盐酸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

(分泌肠液)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最终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胰腺

(分泌胰液)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流入小肠

肝脏

(分泌胆汁) 不含消化酶,可乳化脂肪

7、三大类有机物的消化场所及最终产物

淀粉(口腔,小肠)→葡萄糖

脂肪(小肠)→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胃,小肠)→氨基酸

8、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原因是

(1)小肠有5~6米长(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4)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指摄取的六类营养素(种类齐全),平衡指各类营养素(量要合适),合理搭配,不多也不少

2、早餐、中餐、晚餐能量比为30%、40%、30%

3、购买食品时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注意是否有QS质量安全图标,是否检疫合格,是否发芽,是否是有毒食品,吃蔬菜水果时,要先洗后切,减少农药残留,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

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3、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4、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的畅通

5、鼻毛(阻挡灰尘);鼻黏膜分泌的粘液(清洁和湿润空气);鼻腔内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6、人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误入气管

7、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

1、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2叶),右肺(3叶),平静呼吸时每分钟约(16次)

2、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还与(膈)的运动有关

3、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1)吸气时

肋间肌 胸廓前后径增大

收缩 胸廓左右径增大 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降低→

膈肌收缩 胸廓上下径增大

(2)呼气时

肋间肌 胸廓前后径减小

舒张 胸廓左右径减小 胸廓容积减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膈肌舒张 胸廓上下径减小

4、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2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3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4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 5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 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生殖器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外生殖器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生殖器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 青春期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在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的作用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的生理现象,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月经初潮。

  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4.心理卫生:

  (1)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2)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

TAG标签: 生物 知识点

初一下册生物第七章知识点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实也一门非常有趣的科目,初一的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生物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初一生物下册必背知识点人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