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相关文章
不少同学一直苦恼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地理,提高成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1
同学们也要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相互间的联系。这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绩的决定因素。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
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3、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4、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四、重视记忆地图,根据题意提取信息,提高解题技巧。
在现阶段复习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每天要看。历来统考、高考题很多资料都是以图的形式给出的,在各种图中,要特别重视等直线的判读与应用。如,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应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等。要学会读懂各种图,能熟练地从各种图形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定,历史的发展与反思。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2
一、做选择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选择题关键要既快又准。要确保会做的题不出现错误,在这个前提下适当加快解题速度,不要因为快而错了,或为了赶时间,看一眼不会就放弃。选择题基本上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题,绝大多数考生应志在必得,即使出现一些很陌生的情景,但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肯定都是学过的,只要把题目仔细读懂了,真正理解了,还是能够对付的。
了解选择题常用的置惑诱错方法,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我们谈一下有关选择题的置疑技巧。
1. 混淆概念
涉及概念的选择题,往往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同学们对某些概念的模糊或片面的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同学们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注重其内涵和外延的区别。
例1、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全球地壳被一些构造带划分为六大板块
. 板块边缘地壳比较稳定
C.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是板块张裂作用的结果
D. 由于喜马拉雅山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因而其高度不断增加
分析:正确答案C。本题易错选A,其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选项D有两处错误,一是选项中的因果关系错误,另外,喜马拉雅山并不是位于生长边界。
2. 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是普遍规律。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3. 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表述是正确的。分析这类试题,若能举出反例,则能确定该绝对化表述是错误的。
例2、关于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
.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较小
C.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没有季节变化
D.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取决于降水量或气温的季节变化
分析:正确答案D。其中C选项就是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并不是没有季节变化,只是季节变化小。
4. 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否则为错误答案。
5. 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变式图或通过新情景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6. 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图表中,如果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没有把握住,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例3、能形成角峰、刃峰、“U”型谷的现代冰川( )
A. 集中分布在南极洲
. 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
C. 在低纬地区没有分布
D. 在巴西高原没有分布
分析:正确答案D。能形成角峰、刃峰、“U”型谷的冰川是山岳冰川,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高山、高原地区,澳大利亚并非山岳冰川的集中分布区;集中分布在南极洲的冰川是大陆冰川,由此可排除A、B选项。C选项过于绝对化,因为低纬地区有个别山峰高度很大(如乞力马扎罗山),也有山岳冰川的存在。
7. 前后矛盾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同学们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8. 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选项。
例4、关于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电子、感光器材厂应远离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 石油加工业宜接近消费市场
C. 水产品加工业的主导因素是消费市场
D. 热处理、电镀等加工服务属于生产协作
分析:正确答案B。本题中的A、D选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属于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C选项本身是错误的,水产品加工业的主导因素是原料,而不是消费市场。
二、综合题的分类及答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读图分析型综合题
地理学科这类综合题型较多,解题需要有较扎实的地图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熟练判读各种地图,进行地图信息的检索、应用,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体现。同学们要正确地识读各种地图,注重图表与文字的联系,善于寻找读图的“切入点”,从图中和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图文转换,分析问题的性质,归纳出相应规律。
2. 文字材料型综合题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表格及图形等),进行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综合比较、分析、评价其中的事物和现象,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综合分析题考查能力的具体体现。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通过引用一段或多段文字材料,再提出与材料相关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考查同学们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显示了其在关注热点、密切联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文字材料题具有的主要特点:考查的知识跨度大、功能全面;设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3. 简答型综合题
简答题目前主要用于对一些基本原理、规律以及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注重对同学们能力的综合考查,答案的内容开放性较大。近几年高考简答题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得分普遍不高,因此在答题时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4. 漫画型综合题
漫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生活中的某种“行为”或“现象”,它直观形象、寓意深刻。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审题。观察是审题的基础,只有仔细观察漫画的内容,才能了解漫画所蕴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根据题意找准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层次性。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3
1.比喻记忆法
是指把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与人们熟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完成记忆的方法。科学、准确的比喻记忆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例如:记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可比喻为燕子的季节迁徙。记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卫星数最多的行星—土星时,可以将其比作土霸王。
2.字头记忆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头串联起来来完成记忆的方法。例如:记忆九大行星距日远近时,可以这样记忆: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3.谐音记忆法
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块,然后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记中乐,乐中记”的艺术效果。
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采用“铁哥们”作谐音记忆。
又如类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氢、氖、氦,可以采用“勤奶孩子”作谐音记忆。
又如记忆江河年径流总量排序时,可以这样:“径流巴西,俄(我)加(家)(有)美印(人)尼(你)中吗?”。
又如记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时,可以这样“氧(养)硅(闺)铝(女),铁(贴)钙(给)钠(哪)钾(家)镁(美)?”。
又如记忆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时,可以这样:俄(我)新(心)中美澳,阿蒙(门)。
又如记忆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可以这样:美加法(深)澳阿,该出口时就出口。
4.接近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如复习亚马孙平原时,从同一地理空间进行联系,想到亚马孙河,全年水量丰富,季节变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破坏严重,“世界肺脏”作用正在不断减弱。又如,记忆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在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东西风向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5.类似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有类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通过类似联想有助于我们发现地理事物的共性,强化记忆。如里海与日本的面积大约都为37万平方千米。又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对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
7.从属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如因果关系:地理自转→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向→洋流的流向;从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8.聚散联想记忆法
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集团”。如有关赤道的知识,可运用发散思维从下列各点进行说明。
地理上最长的纬线;
纬度最低的纬线;
距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纬线;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纬度划分的起始线;
地转偏向力为零的纬线;
仰望北极星仰角为零的纬线;
全年昼夜平分的纬线;
地理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纬线;
反之,运用聚合思维可以说明上述所指纬线都是赤道。
9.形象联想记忆法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形象联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
10.奇特联想记忆法
是指利用一些离奇古怪的联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识串到一块在大脑中形成一连串物象的记忆方法。通过奇特联想,能增强知识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从而使需要记忆的内容深刻地烙在脑海中。如柴达木盆地中有矿区和铁路,记忆时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运送到茶卡。”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4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 5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x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x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 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 /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 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地理解答题方法与材料题解题技巧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