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1

西晋时,中国出现1653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2

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故题目若问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一般只需要回答一个区位因素;若题目问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则应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城市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气候: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河流:①运输功能: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水源充足;③防卫功能;④环境功能。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3

位置境域

鞍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东半岛中部,东部、北部与辽阳县为邻,东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巿毗连,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县、辽中县交界,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千米,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千米,南距大连市308千米,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千米,两距盘锦市103千米。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0?27′?41?34′东经122?10′?123?41′。全境南北最长175千米,东西最宽133千米。总面积为9255平方千米,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其中市区625.6平方千米。

地貌

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4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56.97%。

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13.32%。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鞍山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29.71%。

气候

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春季(3月—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月—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水文

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66条。其中,大型河流6条,为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辽河、大洋河;中型河流2条,为海城河和哨子河;小型河流27条。按流域水资源分为浑河、太子河、大辽河、辽河柳河口以下区间、绕阳河、大清河、大洋河、大洋河—碧流河8个四级区。境内河道总长1421.6公里,其中,大河长度248.7公里,中小河流长度1172.9公里。

辽河系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该河从台安县西佛镇达连泡入境,由新华农场的沟哨子镇出境,经盘山县入渤海。在台安境内河段长70千米,平均河宽200米,流域面积898平方千米。台安县境内还有台安县与黑山县的界河绕阳河、台安县与大洼县的界河外辽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辽河的支流。

浑河源于辽宁省清原县长白山支脉滚马岭,流经抚顺、辽中、辽阳等市、县,于台安县黄沙坨镇朝阳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镇三叉河汇入太子河,经营口入渤海。该河系海城市与台安县的界河。在鞍山境内河段长67.6千米,其中海城段31.6千米,台安段36千米,平均河宽140米,流域面积3107平方千米。

太子河经辽阳县唐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镇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镇与浑河汇合。该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内河段长34.7千米,平均宽123—150米,流域面积为3009.8平方千米。源于海城境内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于鞍山市区的沙河(经改造后取名万水河)、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均汇入太子河。

大洋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两大内河之一。发源于岫岩县偏岭乡一棵树岭南侧,由西北流向东南,称偏岭河。在南流过程中,接纳境内的哈达河、汤池河、雅河、牛河、沟连河等,至哨子河乡哨子河街东与哨子河汇合,经马岭村王家沟东山头出境,至东港市入黄海。境内流长180.2千米,流域面积1968.4平方千米。

哨子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另一主干河流。正源在三家子乡华山村北黑背区岔口,侧源在华山村西北胡家岭。两源在王家东山汇合称哨子河。河段长171.85千米,流域面积2155.03平方千米。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庙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4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二)以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播放“洋流”录像。

设问1:怎样的海水运动才能成为洋流?

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2:①图上红、绿两色箭头各代表什么洋流?

②怎样区分寒流和暖流?

展示“洋流与海水等温线关系图”。

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3:这么复杂的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洋流形成的过程。

设问4: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设问5:洋流在流动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改向

学生读图提起有关信息,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 绘制简图

设置问题: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

1.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

2.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

3.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回归线为中心,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提示:注意纬度位置确定,可以利用0度、30度、60度纬线。)

动态调整1、用课件展示相关图表。2、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依据: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

(四) 案例分析 学以致用

问题设置“运用实际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收集情况或生活感受,说出海水的运动对周边环境的影

动态调整: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提供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五)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问题设置:选择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典型习题供学生思考,并进行精心评析。

学生活动: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知识基础上,思考相应习题

设计依据: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相应习题,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探究活动:海水运动是大规模的,能量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无污染。设想如何才能充分收集利用海水运动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

学生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设计依据: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对于本节课的板书我主要采用了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文结合的设计方法。让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以及重难点。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 5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高考地理热门专题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1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