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化学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5

学习方法千千万,牢记知识第一条。大家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有没有因为各种各样的方程以及复杂的化学关系弄的源头转向呢,下面就来在跟着小编一起来复习高中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吧。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1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9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2

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3

  化学热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1.定义表示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在书写时除厂要遵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H的符号和单位 △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J。

  2.注意反应条件反衄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是25℃、101kPa下测定的,此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4.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1)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2)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表示反应已完成时的热量变化,由于△H与反应完成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4

1、烷烃的命名遵循:链长、基多、序数低。

2、烷烃的碳原子都是sp3杂化,四面体结构,连1个C-C的碳原子为伯碳、2个C-C为仲碳,3个C-C的为叔碳,4个C-C的为季碳,与对应碳原子相连的H为伯、仲、叔H。

3、烷烃的光照卤代是游离基机理,叔H最活泼,叔游离基最稳定。

4、三元环由于环张力而容易开环:与H2、HX、X2反应,四元环活泼性次之,五元环基本不开环。

5、环己烷最稳定的构象为椅式构象,大基团在e键上多的构象是优势构象。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 5

  混和物 强电解质:。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如H2O、HClO、NH3· H2O、Cu(OH)2、、H、HO…… 。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是否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的电解质;与溶解度和导电能力无关。

  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在水溶液中是否(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

  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4.强弱电解质可通过实验证明进行判定的方法有(以CH3COOH简写为HAc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

  (2)测0.01mol/LHAc溶液的pH2;

  (3)测NaAc溶液的pH值;pH7,则说明HAc为弱电解质

  (4)测pH= a的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 a +2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性

  (6)中和10mL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 10mL;

  (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此法中的

  锌粒的表面积不好确定一模一样。

  5.强酸(HA)与弱酸(HB)的区别:

  (1)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pH(HA)pH(HB)

  (2) pH值相同时,溶液的浓度CHACHB

  (3) pH相同时,加水稀释同等倍数后,pHHA pHHB

  6.影响因素:

  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浓度——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

  逆方向移动。

  化学反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可以

  使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7.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多元弱酸的电离应分步完成电离方程式,多元弱碱则一步完成电离方程式。

  8.水的电离: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9.水的离子积常数——Kw= C(H)×C(OH)

  -14Kw取决于温度,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其他稀溶液。25℃时,Kw =1×10

  --+在水溶液中,Kw中的C(OH)、C(H)指溶液中总的离子浓度.

  -14常温下,任何稀的水溶液中均存在离子积常数,且Kw =1×10 。

  +-不论是在中性溶液还是在酸碱性溶液,水电离出的C(H)=C(OH)

  +-+-根据Kw=C(H)×C(OH) 在特定温度下为定值,C(H) 和C(OH) 可以互求。

  10.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①升温:促进水的电离;

  ②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

  ③盐类的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 -12例如:pH=2的硫酸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0mol/L

  + -2pH=2的硫酸铵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0mol/L,

  + -2 -12所以pH=2的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可能为10mol/L也可能为10mol/L。反过来,由水电

  + -12离的C(H)=10mol/L的溶液,pH可能为2也可能为12.

  11.电离常数:

  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酸 (或碱)的酸(或碱)性越强。

  电离度:,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TAG标签: 化学 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学习方法千千万,牢记知识第一条。大家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有没有因为各种各样的方程以及复杂的化学关系弄的源头转向呢,下面就来在跟着小编一起来复习高中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吧。高中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