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基础知识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1

秦始皇

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唐太宗

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和控制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和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康熙帝

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2、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缓和民族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4、但在他统治时期加强君主专制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阶级: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2)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改良政治,君主立宪的主张。

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革命派: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激进民主派:前期——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作用。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面)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面,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

发展民族工业,商战;兴办学校;君主立宪。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面,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实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面并付之于实践

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兴起的背景:

思想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四、近代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纵向分析可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

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睁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洋务派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和鉴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学,并付诸实践,创办新式学校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君主立宪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其旗帜,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伦理道德宣战,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运动,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并未与中国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3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4

一、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元末_民抗争,各地兴起红巾军。

①红巾军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平定南方又北征。

②明朝建立

攻占大都灭元朝,国号大明称帝君。

(1368年)

建元洪武都应天①,专制主义举措新。

2、专制措施

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

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

①控制中央

太祖颁行《大明律》,权贵特权特鲜明。

内容集中条理明,经济立法初施行。

主张重刑惩腐败,君主专制为核心。

②控制地方

地方各省三权分,布政使司掌行政。

监察司法按察司,都司执掌省军政。

③控制军队

明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有权勿调兵。

兵部调兵听帝命,军队统帅为帝君。

④特务统治

明朝专制新特征,特务统治最典型。

掌管缉捕“锦衣卫”,皇帝直辖捕官民。

旋后设立东西厂,宦官统领帝掌政。

⑤控制思想

明清科举新特征,八股取士最鲜明。

四书五经来命题,八股行文禁议论。

知识分子遭束缚,利于君主育顺臣。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记忆口诀

1、靖难之役(15世纪初)

太祖封王到边庭,藩王势大图国君。

建文削藩燕王反,挥师南下破京城。

“靖难之役”易帝君,改元永乐都北京。

2、营建北京

朱棣诏令建北京,蒯祥主持设计新。

突出皇权城三重,宫城皇城外京城。

布局对称又庄重,黄瓦红墙喜建成。

成祖诏令迁都城,改称京师远扬名。

3、成祖主要活动①政治

太祖封王埋祸根,建文削藩起风云。

“靖难之役”破京师,营建北京迁都城。

②民族

册封蒙古两首领②,修缮长城北疆靖。

西南平叛黔设省③,“改土归流”明施行。

③外交

郑和西下扬国威,亚非外贸交流频。

④文化

《永乐大典》解缙编,类书今现存。

三、明末农民战争(1627-1644年)记忆口诀

1、起义原因

明朝后朝局变更,政治腐败败日深深。

①政治因素

皇帝不朝权旁落,_臣宦官掌朝政。

严嵩王振与刘瑾,横掠百姓害忠臣。

“阉党”势大魏忠贤,迫害东林④最典型。

②经济因素

明朝权贵地兼并,农民流离起义兴。

2、概况

明朝末年天灾频,田赋三饷⑤民难忍。

①兴起

陕北首义数王二,序幕揭开多义军。

②发展a张献忠

起义首领张献忠,武昌大西政权兴。

攻克成都又称帝,抗清斗争后牺牲。

李自成

反明闯王高迎祥,牺牲后继李自成。

进军河南势日盛,“均田免粮”民参军。

攻克洛阳下西安,大顺政权败敌人。

③高潮

闯王大军攻北京,崇祯自缢易帝君。

大顺东征山海关,清军袭击趋北京。

④失败

闯王转战陕豫鄂,湖北通山惜牺牲。

3、功绩

明末农民多抗争,农民战争意义深。

①政治

封建统治遭重创,_明朝立功勋。

②经济

权贵逃亡民占地,清朝田税有更新。

③思想

“均田免粮”反地制⑥,农民抗争新水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 5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基础知识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历史基础知识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20世纪初)(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