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知识是死的,真知是活的。知识无法引导你到真知,抛弃知识是达到真知的途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1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2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3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的含义

(1)含义: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核心思想:理性(人的思考和判断)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背景

(1)科学:自然科学的推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

(4)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1694-1778)

(1)生平简介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3)思想主张: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1689—1755)

(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3)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1712—1778)

(1)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思想主张:

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法国→西欧诸国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康德(德意志哲学家)

(2)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3)主张

①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③坚持人应该自律,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义: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3、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4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 5

第三单元目录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1

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

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

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4

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精选模板_精选范文网

知识是死的,真知是活的。知识无法引导你到真知,抛弃知识是达到真知的途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1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