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1

时间线索: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务派“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维新思想 →1905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1915年: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918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新三民主义 →1925年:毛泽东思想→20C80N: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科学发展观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3

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4

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5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 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6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社会主义,《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7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特点: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精髓是”实事求是”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五)毛泽东的个人错误

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

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度

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发动了1966-1976年的事件

【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集体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错误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毛泽东思想。

8

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 1966-1976年的事件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9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四)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

(一)形成过程:

1、2003.7 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二)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历史意义

1、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义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2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1)产生

时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

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原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春天

时间: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影响: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时间: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影响: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萎缩

时间:抗战胜利后(1945—1949)

原因:a.美国的经济掠夺。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3

第12课 ---生命起源之谜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4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 5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历史必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