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5篇
相关文章
我们解题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1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2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3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_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4
1.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通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封建_制度的重要特征。
5.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代地方制度是“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隔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0.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_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_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3.清朝设置军机处,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_达到顶峰)。
1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5.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政治的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雅典民主只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权。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_,社会_的隐患。
1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属公民法。
18.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19.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0.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真正意义上统而不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2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P39
24.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和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帝国议会通过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其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27.1842年《南京条约》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8.《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又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此,请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9.黄海海战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30.九一八事变(31年,东北)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七七事变(37年,华北,宛平)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31.淞沪会战,挫败日军三个月_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战役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规模的胜利。武汉会战后,随着武汉,广州的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38年10月)。
3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台湾回归。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4.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政权。西征的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5.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太平天国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6.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7.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3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_制度的进步意义。
3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0.1921年中共“一大”决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1.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4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3.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_是北伐。北伐战争基本_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四一二和七一五_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4.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_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5.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46.1927年9月,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47.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48.遵义会议(1935年1月)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9.1947年6年,刘伯承、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_的序幕。
50.1948年底至49年初,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51.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5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5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4.1917年3月,_二月革命_了统治_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任务的转变和和平过渡的设想;十月革命_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55.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5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以国家_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5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1954年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这个制度进一步完善。
5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9.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60.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6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62.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_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是_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6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64.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5、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66.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67.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68.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结伴不结盟”。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69.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70.1947年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71.1955年华约建立,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72.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73.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
74.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75.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76.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7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成为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5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高二历史的必拿下知识点解析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