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相关文章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落后进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1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2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七、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学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 。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 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 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 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八、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九、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十、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 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 、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3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4
1
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2
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
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4
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1997年 克隆实验成功
5
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6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007年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7
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8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⑤频繁与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 5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