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二是典故的今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1

木人石心

木人石心:出淤泥而不染,以禅定的心净化诱惑

【出处】《晋书·隐逸传·夏统》。

【释义】本义为“木头人,石头心”,比喻人全无感情,不为外物所动。

【历史典故】

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他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一次,他来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贾充听说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被他婉言谢绝。贾充不甘心,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有多威风啊!”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根本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些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贾充心想,这下你总该动心了吧。不料,夏统漠然如初,毫不动摇。贾充见全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不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人!真像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

【成长心语】

诱惑,是一个会让人心动的词汇。每个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轰轰烈烈,殊不知,这轰轰烈烈中便包含了无数次诱惑的考验。诱惑是从来都有的,差别在于面对诱惑,每个人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有的人享受诱惑,让自己沉醉于诱惑之中,一步步地沦陷;有的人洁身自好,他们不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不是物欲横流,但也有太多的诱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颗禅定的心去抵御诱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历史典故(二)

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2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们又是一对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鲍二人曾经合资经商,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实在太穷困。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办过几回事,不但没有办好,反而越办越糟,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也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加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

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万分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而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二人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牙的主公胜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却成为罪犯。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小编解读

后世人们用“管鲍之交”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管鲍之交”也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你对别人的做法有所不满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理解他,原谅他了。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3

不食无主之梨

不食无主之梨:为原则而生的人

【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4

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在位时,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处处以身作则,从不因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属下的清河太守,本是他的好朋友,却因为贪污受贿,犯下大罪。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这位老朋友,两人边喝酒边叙旧。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

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情,将清河太守依法判刑了。

小编解读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以“公”为标尺,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 5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据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伯牙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后来,伯牙遇到了一个能听懂高深音乐的人。他就是钟子期。一次,伯牙向钟子期弹起了这首曲子。钟子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当弹完一个段落后,钟子期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伯牙没有答话,继续弹下去。琴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演奏停止后余音袅袅。钟子期深情地说:“真妙啊,我仿佛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啊!”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分别时两人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但到了那一天,钟子期却爽约了。几经打听,伯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在不久前去世了。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小编解读

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历史典故素材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二是典故的今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