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当像过眼烟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1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

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2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3

【1】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

【2】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年轻人,你说你急神马急?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当皇帝,贝多芬4岁就能作曲。

【3】

【苏东坡】与妻子王弗感情极好,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朝云对他不离不弃,称“敏而好义”,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4

第5课 西文主义思想起源

【知识梳理】

、智者派

l. 产背景

(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顶峰

(2) 社位益突

2. 研究主题

(l) 探索主题:类社

(2) 关注象:关注间关系、社组织、风俗习惯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

(l) 强调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万物尺度树立尊严权威体现希腊文化文主义本质

(2) 反迷信, 强调自由

(3) 社道德面, 主张应自判断标准, 应强求律

二、苏格拉底等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伦理道德倡导思想力万物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美德即知识思想

(2) 位:使哲真门研究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焦点类社

②《理想》根据智慧品德几等, 各尽其责

(2) 位: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3. 亚士德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自界类社

②强调整自界,类高级

(2) 位:古希腊博进步发展文主义思想

【习探究】1、比较智者派苏格拉底思想异同

(1) 相同点:都类社探索主题;都否定神意志, 强调价值

(2) 同点:

①智者派:强调性、自由, 完全角度利益发, 忽视道德, 追求功利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 认高目标追求义真理;强调理性, 重视教育

2、孔与苏格拉底比较:

(1) 相同点:都公元前5世纪东西思想巨;都强调价值重视道德秩序

(2) 同点:

①服务政治体制同:孔维护周礼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道德源认识同:孔强调自律社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5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_: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_精选范文网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当像过眼烟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发展历程:(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