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相关文章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当像过眼烟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1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
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2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3
【1】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
【2】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年轻人,你说你急神马急?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当皇帝,贝多芬4岁就能作曲。
【3】
【苏东坡】与妻子王弗感情极好,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朝云对他不离不弃,称“敏而好义”,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4
第5课 西文主义思想起源
【知识梳理】
、智者派
l. 产背景
(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顶峰
(2) 社位益突
2. 研究主题
(l) 探索主题:类社
(2) 关注象:关注间关系、社组织、风俗习惯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
(l) 强调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万物尺度树立尊严权威体现希腊文化文主义本质
(2) 反迷信, 强调自由
(3) 社道德面, 主张应自判断标准, 应强求律
二、苏格拉底等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伦理道德倡导思想力万物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美德即知识思想
(2) 位:使哲真门研究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焦点类社
②《理想》根据智慧品德几等, 各尽其责
(2) 位: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3. 亚士德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自界类社
②强调整自界,类高级
(2) 位:古希腊博进步发展文主义思想
【习探究】1、比较智者派苏格拉底思想异同
(1) 相同点:都类社探索主题;都否定神意志, 强调价值
(2) 同点:
①智者派:强调性、自由, 完全角度利益发, 忽视道德, 追求功利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 认高目标追求义真理;强调理性, 重视教育
2、孔与苏格拉底比较:
(1) 相同点:都公元前5世纪东西思想巨;都强调价值重视道德秩序
(2) 同点:
①服务政治体制同:孔维护周礼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道德源认识同:孔强调自律社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 5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_: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经典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