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月考必考知识点概括,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1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2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3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4
日本的明治维新
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
(2)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措施及作用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设立新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③制定1889年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②改革地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③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培养本国人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文化上“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现代化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
是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
进步性:
(1)对内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强国行列。
②政治: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巩固了天皇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成功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
(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3)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4)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日本近代化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
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 5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必考知识点分析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