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尝试寻找知识与其他东西的相关处,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相连和相关的联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联系,就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专题四的知识点解析,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1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2

第1课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期产力提高促进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社变革:社结构发急剧化士受重用, 并提自主张

(3)术移:现私讲,官府发展民间

(4)社需求:各纷争社环境才及其治略需求

2.各派代表物:①道家:庄;②儒家:孔、孟荀;③墨家:墨;

④家:商鞅、韩非;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历史第思想解放运;

(2) 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段;

(3) 各家派彼渗透、吸收、融合奠定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二、儒家思想形:

期 物 主张

春秋 孔 ①政治:a.核仁即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德治民惜民力反苛政c.主张克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②教育:首创私,主张教类

战 孟 ①政治:a.发展孔仁"仁政思想b.发展孔德治民思想,进步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王道,德服b.强调民群众力量,提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期儒诸百家蔚宗发展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期 物 主张

春秋 ①哲:a.认世界本原道强调要顺应自b.认世界万物停运,关系相互依存且断转化

②政治:提治主张

战 庄 ①认世界万物都相②认放弃切差别观念,能精神自由

四、家

①集者:韩非

②主张:提系统治理论, 主张依治

③意义:迎合建立统专制家历史发展趋势

【习探究】

1、比较孔、孟、荀思想异同

项目 孔 孟 荀

同 仁思想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政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2、何看待儒家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孟荀民本思想既脉相承各具特色孔提仁思想强调德治民;孟提民贵君轻观点;荀提君舟民水观点

②并维护民利益发点种加强统治策略

③虽与我前提倡本着本质区别其精神仍具定现实意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

(新儒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治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 诸侯势力益猛涨土兼并剧烈匈奴患威胁着西汉稳定

(3) 汉武帝期加强央集权积极政治思想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新儒

1. 特点:糅合道家、家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具代特色新儒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央集权需要, 提春秋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 针加强君权需要, 提合应说宣扬君权神授政治思想

(3) 针处世道德标准, 提三纲五儒家道德观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位确立

(1) 原:董仲舒改造新儒适应西汉政府加强央集权需要,使其能够通思想统维护政治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家参与家政儒家说选拔才、任官授爵标准

②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教科书自教育儒家所垄断

③家兴办太;设立郡县校提高儒位

(3) 结

①儒家思想历代统治者推崇统思想;

②逐渐两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习探究】董仲舒新儒与先秦儒何同

提示:

①位:先秦儒诸百家董仲舒儒真理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谈论现实问题新儒谈论神

③功能:先秦儒真理追求新儒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 宋明理

【知识梳理】

三教合

1.儒:汉武帝提倡呈现繁盛势魏晋南北朝期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期盛行吸收儒精神渐趋本土化

3.道教:民间广流传受儒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4.隋朝:儒家提三教合归儒称三教合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

1. 背景:隋唐期儒统位受挑战北宋儒师韩愈率先提复兴儒

2. 内容:

(1) 二程思想

①理宇宙万物本原, 先理物

②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

③提格物致知认识论

(2) 朱嘉思想

①强调理源于理→作道德规范三纲五;性与理致

②强调存理、灭欲

③格物致知目于明道德善求科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理核

4.本质:维护君主专制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位:

(1) 儒发展新阶段南宋期居于统治位官哲

(2)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世科举考试依据教科书

(3) 朱熹术影响本、朝鲜形朱派;传及欧洲

三、陆王

1. 南宋期陆九渊思想

(1)宇宙万物本原理

(2) 认万物都

(3) 需反省内理

2. 明期王阳明思想

(l) 宣扬外物外理命题

(2) 提致良知知行合说

(3) 强调内反省用道德修养掉欲恢复良知本性

【习探究】宋明理影响评价

提示:

(l) 影响:宋明理社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深远影响

(2)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社责任历史使命;体现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性期居于统治位官哲进步巩固凸现儒古代传统文化主体位

程朱理与陆王异同

第4课 明清际跃儒家思想

【知识梳理】

李贽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孔思想迷信

②批判存理灭欲说教, 强调私欲

(2) 意义:定程度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期要求

二、黄宗羲君主专制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害

②提主君客民主思想

③主张取代皇帝家

(2) 意义: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专制斗争起积极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社实际情况解, 形经世致用思想

②主张实践求真知, 力求解决计民现实问题

(2) 意义:代朴实风先河

四、王夫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物质, 切事物都客观存实体

②物质发展变化规律循

③切事物通考察研究都认识

④具朴素辩证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思维, 具划代意义

【习探究】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阶段 间 位、特征

产形 春秋战 (1)由孔创立,经孟、荀改进,体系更加完整,未受统治者重视(2)具古典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统 西汉 (1)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儒家思想,形具代特色新儒体系(2)趋向官化、神化

走向熟 宋明 (1)儒道教、佛教汲取益内容, 理儒、佛、道三家融合产物(2)由理发展,完更理论化、思辨化程

自我批判 明清 (1)现具反封建色彩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构早期启蒙思想洪流, 具解放思想进步性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认识:

儒家思想所百家脱颖统思想并断自我调整儒家说代表物能吸取百家固步自封更于能够与俱进顺应代潮流断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进步发展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3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在朝中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1.侵_争

(1)时间:60年代初到1973年。

(2)经过:

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国",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

②特种战争:对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向南越派遣顾问。

③局部战争:1964年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将特种战争升级到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④美国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军队,持续到1973年。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4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1、先秦散文

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

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一派以韩愈为首。

2、宋词

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

②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

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

①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②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

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说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 5

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宗法制: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高二历史前五课知识点归纳经典模板_精选范文网

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尝试寻找知识与其他东西的相关处,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相连和相关的联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联系,就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专题四的知识点解析,希望能助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