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5篇
相关文章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1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b.水资源短缺c.臭氧层破坏d.酸雨
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2
2.3.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重要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然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重要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3.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3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4
石蕊,酚酞,甲基橙,“指示”溶液酸碱性。
溶液性呈酸、中、碱,石蕊色变红、紫、蓝。
溶液从碱到“中”、“酸”,酚酞由红变“无色”,变化范围10至8,①碱性“滴”液它直测。②从酸到碱怎知晓?甲基橙显红橙黄;
变色范围3至4,酸性“滴”液它可试。
注:①10和8指溶液的pH值。
②“滴液”指中和滴定达到等当点的溶液。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5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的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