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地理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环境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1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2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3
一、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界线
1. 地势三级分界线:第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 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 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4. 干湿区的界线:
(1)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和季风影响
1. 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
自然区
地形
气候
人类活动及其利用方向
东部季风区
平原丘陵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广泛深刻,是我国主要农耕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副业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盆地
大陆性显著,太阳辐射较强,日照较长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畜牧业为主,合理发展绿洲农业
青藏高原高寒区
高原
高寒,风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弱,畜牧业为主,适当发展农、林业
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成因
自然区
主要差异
因素
东部季风区
南北差异
热量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西差异
水分
青藏高原高寒区
垂直差异
海拔高度
3. 季风对我国降水量的影响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南方雨带到来早退得迟,雨季长,北方相反。
(3)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南方干旱北方洪涝的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三、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形成原因及区域协调发展
1. 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原因
经济带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
产业结构相对优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经济起步早,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较优,国家政策优惠
中部经济地带
距海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高,极不利农业发展
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人们思想观念较保守,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弱。经济起步晚,经济结构不很合理,对外开放较迟
西部经济地带
2. 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发挥沿海优势,建设高科技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建成商品粮基地和农林渔副业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发挥桥梁作用,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地带。
四、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华南丘陵等。
2. 原因:
自然因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松散;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开采,破坏了植被,地表抗蚀能力降低,加速水土流失。
3. 危害: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差;水库淤积,降低畜洪和供水效益等等。
4. 治理: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三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我国荒漠化问题
1. 荒漠化严重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2. 原因:
自然因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3. 危害: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 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荒漠化防治关键,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和科技进步是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证,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生物固体)是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六、我国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问题
长江
黄河
资源优势
丰富水力和淡水资源,较大的通航能力
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重要的灌溉系统
开发利用
建造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兴建河港
兴建水利工程,发挥发电、防洪、灌溉的综合效应
存在问题
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萎缩,中游“荆州”多洪灾
泥沙淤塞,凌汛多发,时常断流,洪涝严重
治理措施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禁止砍伐水源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截弯取直工程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种草植树,修筑梯田),轰炸冰坝,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调配,疏浚河道,加固大堤等
七、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我国的商品性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比较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
作物
基地
花生
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部在长江流域
糖料
作物
甘蔗
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中温带地区
出口商品基地
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 农业中、低产田的存在原因及综合治理:
(1)存在原因: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四大制约因素,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某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农业耕作的中、低产田,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等。人为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植被破坏、大水漫灌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
(2)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农业活动,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不利因素
八、我国的工业发展
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地位
辽中南基地
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
沈阳、大连、鞍山
钢铁、煤炭、造船、化工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基地
丰富的资源,统一的电网,便利的交通,紧靠能源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
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交通
上海、杭州、南京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基地
靠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利于外资发展工业
广州、深圳、珠海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等加工工业及制造业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九、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
1.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南疆铁路等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2.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工程,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均面临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双重困难。自然方面: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冻土、生态环境脆弱和因环境特殊投资过大的三大难题。西南地区面临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困难。社会经济方面: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等问题。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4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 5
这两者差异不大,只是习惯称呼上所指不同而已。
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名词,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其背后主要的两大推手。
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各地夏季高温热浪的其中一个主要导因。其影响的典型气候类型包括: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而我们熟知的副热带高压,一般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而副高则一般是指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
由于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气压梯度小,风力很小。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气温攀升。因此,受其控制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高三年级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