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讲的是区域地理,要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除了认真听课之外,平时自己还要学会总结知识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1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2
1、仔细审题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
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
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
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2、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09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3、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4、学会逆向设问筛选答案
在地理考试中,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题型比较常见,而这其中却有着规律可循。梁老师以一道2011年要求描述中国大陆制造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特点的题目为例,总结出了这样的答题模式,首先从整体着手,概括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然后从局部切入,突出特点鲜明的局部状况,最后找出事物存在的极值,包括极大值和极小值。
相比较而言,论证和研讨问题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梁老师同样给出了解决之道。“面对一些较为困难的题目,不知道从何着手,我们可以尝试逆向设问,逆向回答。看题目问什么,比如提问该地区为何气温较高,那么我们就首先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包括纬度、天气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风向等,然后再‘因地制宜’给出答案。”
lt;<<返回目录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及成因;2. 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成因。3.能自己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有:
1. 亚洲东部;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2. 亚洲南部;
3. 西欧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4. 北美洲美国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沿岸地区: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和工业贸易区
人口稀少的地区
1.高寒地带:北美、亚洲、南极洲(无人定居)
2.沙漠地区: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中西部
3.湿热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河流域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特点一东西差异:东多西少;特点二自然差异:沿江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特点三经济交通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特点四民族差异: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19 活动:请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1、地形 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大) 2、交通条件 3、文化教育
1、国家政策
1.自然环境因素:
①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 ﹪以上的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
②气候:气温——北温带:气温适宜,全球约80 ﹪的人口居住于此。降水——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多
③ 水资源:干旱地区,人类往往逐水而居
④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分布多
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工业革命时,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活动:阅读教材第20页“知识窗”,回答问题
1.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在哪里?举例说明。原因又是什么?
2.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分布集中的地方也是在高原山地,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战后,人口不断向城市聚
3、 政治因素
此外,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可在较短时间内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值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极限人口)
2.人口合理容量: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最佳人口)
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多能养活16亿人 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8亿~9亿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资源丰富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②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正相关;③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④人口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⑤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正相关;⑥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负相关;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不同时期,制约因素不确定。
①、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环境容量不同
②、环境人口容量还与科技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制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在一定历史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是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不变
我国现在人口已突破13亿,为了谋求我国人 口合理容量,我们该如何去做?
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4
1、重视课本
在高考地理备考过程中,课本是非常重要的资料。要知道高考中地理一切的出题点都是来自课本。所以高三学生一定要重视课本的复习。不要觉得课本简单就忽视它,每次学习课本都是巩固基础的过程。
2、记忆和理解
地理是文科科目,所以备考地理的时候是离不开记忆的。而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是偏向理解性的,所以高三学生想要提高地理成绩,就要做好记忆和理解相结合。另外,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宝”,就是地图。想要学好地理,就要熟悉甚至是背下来地图,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制定计划
高三地理复习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计划,盲目的跟着老师走。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所以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节省一些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
4、拒绝题海战术
很多高三学生认为自己地理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做题少,所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盲目追求数量。想要提高地理成绩的确需要做题,但不是盲目做题,要有针对性。摸清地理解题思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lt;<<返回目录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 5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